第 85 章 胜败之论(1 / 1)

('

第85章·胜败之论

曹操与袁绍一样,对袁术的“好运”感到匪夷所思。

袁术此人素无远略,猜忌心甚强,短视又冲动。这种人在群雄割据的局势中往往是第一个出局的。

可某些时候,老天爷特别喜欢追着喂饭吃。

袁术儿戏一般,先后拿下南阳、九江等富庶之地,靠着所谓的“侠气”,吸引了一帮武艺高强的门客,连猛虎般的孙坚也俯首依附,为他所用。

大约是因为从未受过挫折,袁术不仅做出“原地称帝”这一失智的行为,还要为了所谓的“龙脉之地”抛弃盟友,做出趁火打劫的事。

陷在自己思绪中的曹操并非发现,他身旁的郭嘉正对着下方的荀攸挤眉弄眼,荀攸则低着头,唇角细微地翕动,像是在念着什么。

几乎在郭嘉脸上看出朵花的程昱,见郭嘉一直瞅着荀攸不放,不由也将目光落在前方那道瘦削挺拔的身影上。

犹豫了片刻,程昱悄悄地、一寸一寸地往前挪。在荀攸身后不到半尺的方位,他听到荀攸低如蚊蚋的自语。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1]……”

程昱停顿了半晌,无声抽了口凉气。

这好端端的,荀攸背《道德经》做什么?

曹魏谋士之中,除了他和毛玠,还有正常人吗?

震撼不已的程昱并未发现,因为他个头太大,停留太久,曹操已经注意到这个角落的异状。

“仲德,你有席位不坐,为何要蹲在公达身后……莫非身子不适?”

此话一出,几道目光同时落在程昱的身上,仿佛他才是行事异常的那一个。

程昱口中发苦,却是维持着敦厚之态,在荀攸身后捉起一条半寸长的小虫:

“我瞧见一条爬虫要攀上荀军师的衣袍,特来制止。”

荀攸已猜到前因,却没有多说什么,只平静地道了一声谢。

处理完小虫子的程昱坦坦荡荡地回到自己的位置,眼观鼻、鼻观心,不再关注旁人。

不久前,他还提醒毛玠,莫要掺合这几人的事。没想到,才几天的功夫,他竟自个儿踩了坑,管起了这几人的闲事。

程昱深刻自省,定下决心——以后,就算郭嘉剃光了眉毛在他面前跳舞,他也绝不会多看一眼。

曹操点完程昱,环顾一圈,将目光落在顾至身上。

他有些意外地发现,今天的顾至甚是反常,不仅没有在议事的时候睡着,眼中还聚着一层隐隐绰绰的亮光。

素来躲懒的顾郎难得这么积极,曹操必不能拂了他的意。

曹操极其和蔼地问:“我方才说的这些,顾郎有什么想法?”

正通过掌心触感阅读“小纸条”,却冷不丁地被点名,顾至神色微顿,心情从云端跌落谷底。

当掌心温热的触感迟疑退却,悄悄地挪走,他的心情变得愈发糟糕。

“先不论袁术征伐徐州一事是否为真,张济、张绣在与陈留郡的对抗中,已然占据了先机。”

开局一盆冷水,浇得曹操透心凉。

“顾郎此话何解?”

因为莫名的恼怒,顾至不像往常那样收敛,语气间多了几分锋芒:

“敢问陈留郡与张济、张绣的对战中,孰胜孰负?”

曹操想着别驾汇报的军情,避重就轻地道:“枣敬先两次击退张济,可谓小胜。”

若是小胜,为什么汇报的人刚走,曹操就把他们所有人都召集过来?

顾至心中通透如镜。他本就占着一部分“先知”的便利,此刻,根据结果倒推过程,顾至已然将陈留郡的情况排摸得七七八八。

“不论胜负,只论得失——究竟是哪一方获了利,又是哪一方受了损?”

曹操不声不吭。

片刻后,他长叹了一声,拾起案边的书卷:“虽是小胜,却让张济、张绣悄悄割了几座麦田,损失了两个乡的收成。”

两个乡的收成,算不上伤筋动骨,但也绝对不少了。

“张济、张绣进攻陈留郡,本就是为了抄掠粮草。”顾至没有说多余的话,只是直截了当地点出张济大军侵扰陈留的目的,

“如今,主公可还认为——陈留郡在对抗张济叔侄的局面中乃是小胜?”

张济、张绣这套声东击西玩得贼六,谁都不知道,他们最初的目的就是没来得及收获冬小麦的那几座乡田。

乡在城墙之外。除了豪族的庄园与枣祗设下的屯田试验地,其他麦田四通八达,由寻常农户耕种。这些麦田平时没有士兵把守,只在收成那几日,由几个农夫轮流看着,避免流匪作乱。

任是种田的农户做好了准备,也决计想不到,竟会有几万人的大军从天而降,蝗虫般地涌入,趁着夜色杀死了看守者,连夜割走了他们的麦。

听完顾至的话,曹操沉默许久,无奈颔首:“实乃小败。”

表面上,陈留郡的军队在正面对抗中获得了胜利,把张济的士兵打得落花流水。可实际上,就如顾至所说,若是只论得失,他们失败了,而且亏大发了。

“自那以后,陈留郡各城派遣军队,帮着乡民割麦。至少短时间内……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

曹操如此说着,却连他自己都觉得这段话尽显苍白。

张济、张绣的目的已经达到,缓解了豫州无粮危机。就算短时间内不能再重复同样的计策,他们也还是胜了。

这么一想,原本只是因为陈留失粮而略有些不快的曹操,心情指数直线掉落,几乎要掉到负值。

见曹操因为权衡得失,心情变得极差,顾至的心情终于好转。

坏心情不会消失,但可以转移。

见顾至三言两语就把曹操说得上火,竟然还句句在理,让人挑不出错,郭嘉但笑不语,在心中给主公点了一根蜡。

曹操丝毫没发现顾至在公报之仇,只以为他在尽职尽责地为自己分析得失。

哪怕心情极糟,因为顾至难得没有躲懒,曹操心中甚是欣慰。

“这次吃下的亏,孤定要加倍讨回。”曹操虚空放了句狠话,试图趁热打铁,让顾至多说一些见解,

“顾郎明若观火,想来定有征讨张济的计策了?”

先前还对答如流的顾至,一听到曹操要向他问计,当即撂挑子不干:

“在下才疏学浅,未有奇策。我见郭军师笑靥如花,想来定有精妙之计了?”

郭嘉满脸的笑容就这么卡在脖子之上,眼睛之下的位置,比雕塑还凝实。

笑容虽然卡住,可眼睛还会说话。郭嘉疯狂地朝顾至传递眼色,仿佛在狂发弹幕。

——顾郎,我可没惹你,你为何要拖我下水。

顾至回以冷酷的凝视。

——慢些说,仔细烫口。

郭嘉收不到顾至的脑电波,但他大概能猜到顾至拖他下水的原因。

这几天,每当顾至与荀彧结队出现,他都会发出一声清晰的嘲笑。即使不带恶意,没有说任何多余的话,次数一多……也还是会让当事人羞恼不已。

郭嘉短暂反省了一瞬,就知错不改地将这件事抛到脑后。

他决定,下次见到顾至与荀彧黏腻,他一定会笑得更大声。

曹操觑着郭嘉怪异的神色,一瞬间,关于年轻人中风的担忧再次浮上心头。

不等他喊来医工,郭嘉脸上僵硬变形的弧度已恢复正常。

他粲然一笑:“张济夺粮一事,背后应有高人指点。”

枣祗虽然处着厌烦,看着不靠谱,但他粗中有细,并非愚钝之人。

能成为豫州小有名气的豪士,枣祗所靠的并非家世,而是出众的个人能力。

尽管不知道双方交手的细节,但,能把枣祗这样的人耍得团团转,对面至少有一个,或是数个工于心计、丝毫不亚于他们几个的谋士。

听着郭嘉的猜测,顾至在心中暗道:当然有高人指点,如果蝴蝶的翅膀没有乱煽,命运的齿轮还在转动,此刻在张济、张绣帐下就业的,应该就是毒士贾诩。

作为一个同样在后世广为人知、以自保之术出名的曹魏谋士,贾诩最初并非跟随曹操,而是先后在董卓、李傕郭汜、张绣势力间打转。

他一手招来司徒王允的灭亡,将小皇帝重新推入火坑,间接害死曹操的长子曹昂与侄子曹安民,最后在曹魏受封高位,活到寿终正寝,成了程昱以外,少有的,得以善终的曹魏谋士。

一想到原著的结局与史书中的记载高度一致,他身边的熟人或病故,或因为各种争斗而毙命,顾至心中便烦乱不已,恨不得当场将曹操套一顿麻袋。

正在他心烦意闷的时候,垂在一侧的手掌再次传来温热的触感。

这一次,那只温暖的手并未在他掌心描画文字,而是平和有力地握住他的手,传递着宽慰。

炙热的温度将他从纷乱伤神的思绪中拖出,顾至垂着手,冰冷的指尖一颤,迟疑地,一点一点地回握住那道温暖。

上首,郭嘉仍在分析两军利弊、构想奇策。他不经意地侧头,再次看见两片交叠的广袖。

“……”

郭嘉深吸了一口气,并未停顿,继续侃侃而谈,内心却在嘀咕。

底下两人又开始当众抵掌,真是不顾他人死活。

荀彧并不知郭嘉心中的念叨,也不知顾至心绪不佳的源头。他时刻记着戏志才当日说过的话,只是遵从本心地,想要给予宽慰。

侧方,已经背完一遍《道德经》的荀攸,不经意地侧头,再次看到斜后方令人难以直视的景象。

荀攸沉默地将头转回,想到顾至曾经掏给他看的尺素,全部出自小叔父之手的殷殷叮嘱。他闭了闭眼,开始背诵《逍遥游》。

【作者有话说】

[1]出自老子《道德经》。

小剧场——

曹魏三大名画:

郭嘉颜艺。

荀攸背书。

程昱捉虫。

因为视角局限,啥也没看到的戏志才:……[愤怒]

因为不明所以,只看到一半的曹操:……[小丑]

第86章·天子何在\\x\\h\\w\\x\\6\\c\\o\\m(x/h/w/x/6/点看)!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