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收在即,不容有失,与其拖拖拉拉,不如提前引爆,一并协调。
10月29日,一封由公社书记赵柯和公社主任共同签署的《致双山公社全体社员书》,下发至全公社。
书中表示,公社的第一要务是秋收,土地是根,无论谁会离开,土地永远是双山公社社员们的底气和保障,养育着双山公社所有人。
其次,公社鼓励所有有知识有理想的知青、工人、农民积极参加高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阻挠。
第三,公社为了输送更多的人才,将组办高考集中补习班,辅导老师从高中老师和下乡知青中择优选取。
第四,赵柯诚恳地疏导,任何一种职业,都值得尊重,任何一个家庭角色都在家庭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知识有储备多少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赵柯鼓励大家认真地对待自己,努力地学习,积极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公社不会放弃任何一人,未来也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人。
最后,附一份高校名单,最下方,是赵柯亲笔手书的祝语——
【祝各位得偿所愿,展翅高飞。】
第220章
赵柯是一根定海神针, 公社就是一座结实的房屋,一人定风波,一屋遮风雨。
而双山公社从这一封《致双山公社全体社员书》开始,便迅速分流, 一部分要高考的人进入到高考备战阶段, 另一部分人全副心思在秋收。
赵村儿大队, 曲茜茜、春妮儿、潘翠莲、王老三等社员, 包括唐副队长和尹知青在内的知青们参加了补习。
顾校长、吴老师、余秀兰则承担起学校的课程,赵芸芸不高考, 也分担了更多的大队工作。
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整个双山公社有三百余人参加了补习班, 大部分人都是四十岁以内的中青年。由于人数太多, 补习班又分了几个小班, 择优选出来的老师们每天交替上课。
傅杭、庄兰都是科目补习老师之一。
卫生所配合,给老师们准备了大量的润喉茶,没多久,老师们的嗓子还是嘶哑了, 却始终没有人下火线。
补习班中, 夫妻互助,父母子女成为同学,为了能多学一分钟,连上厕所都带着书,吃饭的时候也人手一本书,晚睡早起, 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分秒必争。
而公社里, 参与秋收的人员大减, 更需要仔细调配各项工作, 赵柯一心扑在秋收上, 分身乏术。
吴主任也忙得脚不沾地,但还不忘对赵柯表示担忧,“省里头要求公社在十二月前举办初试筛选出一批人,再参加全省统试,我相信你的水平,可不复习能踏实吗?要不你就别管了,公社有我呢。”
赵柯瞅着吴主任比去年更白的鬓角,笑着摇了摇头,说出她最近做出的决定。
吴主任听后,震惊,“你、你真的决定了?”
赵柯笑容毫无阴霾,自信,且对未来充满干劲,“只要公社不嫌弃我离岗时间长,主任你和同事们不嫌我麻烦,这就是我的决定。”
吴主任失语许久,方才拍了拍赵柯的肩膀,“你是我们双山公社永远的骄傲。”
“我也以生在这片土地上为傲。”
天公作美,十一月下旬,秋收在双山公社社员们披星戴月的辛勤努力下,顺利完成。
伴随着丰收的喜悦,双山公社举行了初试,考卷由县城统一出题,包括赵柯在内的三百余人踏进初试考场,参与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场考试。
公社学校是考场。
由于这一年公社更多的资源都投入到了生产建设中,还没有来得及对公社学校的环境进行改善。
室外零下二十多度的温度,室内即便烧了炉子,手脚依旧冰凉僵硬,搓手声、跺脚声、哈气声不断,还有断断续续地压抑地咳嗽声。
每一个微小的声音,都加重了考场气氛的紧绷。
赵柯认真答题的间隙分神想,今年又丰收了,明年一定要建一所新学校,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
初试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很多人的情绪都比较低落。
三天后,初试成绩公布,三分之二的人刷掉,无缘统考。
赵村儿大队参与考试的知青和社员们全都通过初试,喜气洋洋之余,又有了更大的压力。
赵柯作为通过初试的考生之一,并没有出言安慰落选的人,由着他们自行回去消化。
补习班空了大半,变成了两个班。
等到交粮也结束后,赵柯抽出空来,才出现在补习班中。
她阅读量大,尤其研究过大量报纸和公文,对这一类文章制式烂熟于心,且有供稿经验,熟练把握文章尺度。
关于这方面的思路,她甚至比学校老师都鞭辟入里,众人生怕错过知识点,每每她讲课的时候都更聚精会神。
补习班里,有好些对儿知青夫妻,年纪太小的孩子丢不下,只能带到补习班来,待在备考的大人们中间。
孩子们全部待在小小的角落里,受着知识和氛围的熏陶,不敢打扰长辈们,课间也只是小声窸窣说话。
唐国伟和尹知青的女儿唐小婉从养猪培训陪读到高考补习,在她说话还不利索的时候,就看着赵主任和庄老师在讲课。
小小姑娘坐在下方,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她们,充满向往。
赵柯不是时时都在,但她过来,就会轻轻摸摸孩子们的头,轻声地询问几句,还会教他们几个字。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张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