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春外郭被秦将赵佗攻破?”
“大王向秦人请降?”
“楚宫已落入秦军之手,大王和公子王孙,满朝公卿贵臣,尽数为秦人所掳,被押送北行?”
当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通过快马从西边传到淮阴城时。
整个淮阴城内的上万居民,以及城外的近十万楚军,尽数陷入混乱和惊慌中。
“大王降秦,我楚国亡了!”
“荆楚已亡,吾等何从?”
“秦军即将东向,吾等又该如何办啊?”
不仅是楚人平民和军中士卒在恐慌,就连作为领导者的公子启和项燕等人,也被这些消息惊得面色苍白,目露骇然。
因为寿春沦陷的速度,比他们预计的要快的太多。
在王翦的怒吼声中。
“我军尚未齐整,各地封君也未传来回应,负刍便已投降,形势对我不利啊!”
屯聚在淮阴城外的近十万楚军,有一部分是被强征胁迫来的平民,这些人整日想的只是活命吃饭,对于楚国并无忠心可言。
“此子并非秦人,若是他能为我所用不知该有多好。”
你看咱们大王都降了秦,还下诏让吾等不要反抗秦军。所以吾等降秦之举,乃是奉王诏而行,也是顺天命所为。
反而是那些举着反秦旗帜的人,实则才是背弃大王之命的逆贼。
他知道赵佗很有能力,故而在陈郢时,公子启站在那高高的城墙上,看着赵佗出城的背影,嘴里说出“既然无法收罗,那就毁掉”的话。
“吾熊启,芈姓熊氏,帝高阳之苗裔,祝融之子孙!”
而是肩负着无数楚人希望,要带着着楚人驱逐秦军,恢复楚国故土的君王。
没错,负刍降了,咱们还有新的楚王!
“寿春乃是天下雄城,吾弟更有数万大军,怎么会被赵佗那两三万人攻破外城?”
但还有一部分,却是真正的心怀荆楚的义士,他们胸怀爱国之意,听闻项燕和公子启在此招兵聚粮,纷纷来投。
“荆楚立国八百年,历代先君筚路蓝缕,方能开拓荆楚之地万里山河!哪怕历经磨难,吾等荆楚之人也从未屈服!”
当传到淮阴时,甚至引起聚集在此的楚国大军的慌乱。
“曾经有一个得到赵佗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珍惜,如今想来,却是悔之晚矣。”
那样的话,他就能将赵佗带到陈郢好好调教,把那个少年变成他公子启的人。
当公子启听闻赵佗的种种事迹,特别是泗水大胜的时候,他在感叹之余,心中不由生出一抹惋惜。
我投降,那也是投的名正言顺,是无可指责的。
楚人,缺少一个领袖。
景同和屈茂等楚将怒骂连连,将所有的怨气全都撒到了向秦军投降的负刍身上,因为这事情真的太出人意料了。
他们向着那城头上的王者,发出效命的誓言!
这些秦人使者一路向东行来,所经之处,宣示着楚王负刍的最后一道诏令。
在那阵阵呼声中。
在公子启感叹之时,其他几位楚将却是将怒气发在了楚王负刍的身上。
这是楚王的命令。
紧随寿春城破,楚王降秦的消息后,是来自秦军的使者。
所以他在李信伐楚时,并没有将赵佗放在心上。
楚有新王,则楚国不亡!
顿时引起一片轩然大波。
你堂堂楚王,怎么能投降的这么快!
就连项燕听闻这消息时也是愣了半晌。
赵佗跟着王翦伐燕回来时,他公子启那会儿还是秦国的昌平君,位居秦国右丞相之职,手中有很大的权利。
五日后。
聚集在此的楚人在迷茫之后,终于再次找到了他们效忠的目标。
但在今天,他穿戴着王者之服,面色因激动而涨红。
这是楚王负刍为讨好秦人所下的诏令,命令那些还在抵抗的楚国城邑向秦军开门投降,让拿着剑戟准备反抗的楚人义士放下武器,乖乖去当秦国的顺民。
所以他们聚在此处举起抗秦大旗,真的还有意义吗?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随着楚王负刍的投降,抗秦的人心已经开始溃散。
当熊启在淮阴称王的消息,传到寿春城外的秦军大营时。
此等诏令通过秦军使者,和沿途接诏城邑的楚人四处传播,影响非常之大。
他可是预计寿春城能在秦军面前支撑两三个月的,哪知道不到一月就收到了寿春城破,楚王投降的消息,这完全打乱了他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