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2 / 2)

他们一开始做出决定还比较容易,因为王翦和王贲给王氏挣到了两个爵位,最后决定留王离这一支在国内,另一支远赴西域前来就国。而就在他们做出决定后不久,天子却下了诏书,王氏远赴西域就国的一支可以封王。

这是出于平衡的考虑,总不能败走身毒的六国之君可以封王,大秦的军功贵族却不能封王。

被王翦打败的将领可以在身毒封王,败其军灭其国的王翦后人却没有封王。

以前还好说,身毒毕竟远在域外,可现在同样是赴域外就国,再不封王就说不过去了。

王爵之位,王氏哪个肯舍,但王离还要在大秦为将,那是不能离开的。最后商量下来,由王离之弟继承国内的爵位,但先到这边来替王离管理。王离大概是不会离开秦国的,等他长子稍大一点,会过来就国。

他就效西周时那些在王都为卿士的诸侯之例好了。历史悠久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就算是秦始皇时代,当时人依然能翻书,欣喜地指出:古人就这样说过,古人就这样做过,古人就有诸侯王留在王都做卿士的!

所以我们照着古人的做法去做就可以了。再说西周的制度,本来就是中央朝廷难以管理过于分散和广大的地域,才适应着时代创立出来的,现在广义上的大秦不也正是如此么。

而吕不韦的家族就更不用犹豫了,他家没有封王,仍是侯爵,也没有两个爵位让他们挑选。

吕不韦活着的时候因得了嬴政宽恕,保住了文信侯的爵位,不过封地已经被削得快没了。好在后来为国经商,总算让子孙能不太受影响的进入秦国官场。

现在有机会重新得到封地,并且虽只是侯爵之位,但封国之内就是一国之主,与春秋时诸侯无异。那这还要选吗?

其他各家都有自己的考量,最终组成了一支不算庞大的队伍,只带了少量亲信便过来就国了。陛下是真的不让他们再带人口过来了。

还有咸阳城里最不缺的秦国闲散宗室们,太久远的自然没戏,但三代之内的宗室,光是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同胞兄弟就有二十多个,到现在死了一些,但又生了一堆儿子。

他们也叫倒霉,大父活得太久,父亲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就死了,连兄弟庄襄王也没几年。到嬴政登基,他们作为国君之子、国君兄弟的时间也太短了,风光没两年就迅速成了咸阳的边缘人。

再到他们的子辈、孙辈,已经没什么人理会了。

再没想到,天上会掉下这样的馅饼,他们完全没有纠结,哪怕少数几个门客都是来混饭吃的,手下没有可用的人才,他们还是兴冲冲地过来就国了。

这就是大唐与大秦时代不同,人们思想上不一样的地方了。哪怕有数百年的分裂,一旦统一,唐人就迅速习惯于天子的威权,视远离皇城之地为流放,又视异姓王为畏途。

<ahref="https:///tuijian/guchuanjin/">古穿今<ahref="https:///zuozhe/omx.html"title="南林烟"target="_blank">南林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