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54(1 / 2)

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种地日常》 150-154(第1/9页)

第151章五福晋151

蝗虫过境,寸草不生。

众所周知,蝗虫具有非常强大的啃食能力以及繁殖能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繁殖并扩散,所以,蝗灾一旦发生,便很难以控制,且往往会多年连续发生。

可想而知,若是连续多年颗粒无收,对寻常百姓而言,那则是灭顶之灾。

而自古以来,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天灾,其危害甚至比水旱灾还要严重,细数过往多少朝代的灭亡,都与蝗灾息息相关。

远的先暂且不提,明朝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例子,像崇祯年间,便暴发了两次连续五年以上的特大型的蝗灾,也正是这种连年频发的蝗灾,使得民不聊生,这也成为了摧毁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古代,人们则普遍认为蝗灾是由上天降下的惩罚,是因为人类的行为触怒了神明,所以,每当有大型蝗灾发生时,在任的皇帝都会主动下“罪己诏”,承认施政上的错误,以此来请求蝗神原谅。

而在民间,百姓们则会架起祭坛,进行焚香祷告等一系列事宜,希望‘蝗神’保佑人民,也祈求蝗虫远离庄稼。

养心殿内。

雍正看着手中递来的一封又一封的江南各地加急送来的奏折,整个人周身的寒意越来冷冽了起来。

吓得旁边伺候的人大气都不喊喘一声。

“这群混账东西,蝗灾这种大事竟也敢隐瞒,他们是怎么敢的!”

雍正气到直接把手里的奏折重重丢在了地上,似是仍觉不够,抬手把那一沓奏折全扫到了地上。

可见他也是真的气急了。

下首的十三阿哥显然也是一脸愁容,这次蝗灾来的气势汹汹,如今已经波及到苏浙皖不少地区,情况已然十分紧急。

但造成如今局面的罪魁祸首,自是那些欺上瞒下的地方官员。

苏浙皖本就是蝗灾多发区,淮河流域蝗灾集中发生在春夏之季,再加上那边本就刚经历了大旱,每逢大旱便多生蝗灾,所以,数月前胤祺便已经上了折子,便着重提醒了要注意这些地区的重点防蝗。

这自打大清入关以来,蝗灾频发,朝廷便严令下了旨意,各地要重点注意治蝗之事,康熙更是明旨规定,直接问责到人,一旦出现蝗灾,便各个都要革职拿问,这么严抓地方,就是为了造成大范围的蝗灾。

不过,这招效果也显著,各地官员异常重视,往往将蝗灾扼杀在最好控制的虫卵期,也因此已经好多年没有爆发大型蝗灾了。

雍正自是也知道蝗灾的严重性,所以,在胤祺上了折子后,便立马下旨交代了各地方,如今他登基不久,自是承受不起这般大的灾难。

谁知那些地方官员竟敢懈怠,防蝗治蝗不力就先不说了,竟还敢企图隐瞒,简直愚蠢至极,使得如今已然错过了蝗灾最好控制的时期了。

要知道长了翅膀的蝗虫,那可是能跨过长江黄河迁飞到旁的地方去祸害庄稼,那届时祸害的就不是一地两地,可见影响之广。

要不是雍正听到了些风声,立马派人过去严查,这事还不知道要耽搁多久呢,也怪不得他会如此生气。

别说是雍正了,就十三阿哥此时而言,想砍了那些官员的心都有了。

但事已至此,也不是生气能解决的,那些官员稍后腾出手再处理了,他们总归跑不了就是。

“皇上,如今之计还是要快些想法子才成。“十三阿哥道。

蝗灾可等不了人,早一些控制住便能尽力少一些损失。

雍正自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但自古以来,治蝗就是个大难题,特别是如今显然已经让它们成了气候,如何控制的确很是棘手。

十三阿哥想了想,说道:“要不叫五哥来一起想想法子,他如今管着农政司,这事也理应让他知晓。”

其实,他想说的是找他五嫂问问,但女子不可干涉朝政,他也怕给他五嫂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雍正轻点了点头,“来人,去传恒亲王。”

说罢,他迟疑了一下,又补充了一句,“还有恒亲王福晋。”

宫里来人传她入宫时,安清正在陪宜妃喝茶聊天。

自打宜妃搬到恒亲王府后,日子过的那叫一个自在,安清三天两头就陪她出府溜达一圈,这被困在皇宫那方寸之地这么多年,如今出来了,才知道外面是何等的自由。

“皇上要见我?”

安清听到小太监的话,不禁有些诧异,她一开始还以为是皇后派来的人呢,谁知一问竟是养心殿。

雍正这会召见她要做什么啊。

“公公可知,皇上召见我所谓何事?”安清问。

传旨的小太监忙回道:“回福晋,奴才不知,只知道皇上也召见了恒亲王。”

还召见了胤祺,安清下意识点了点头,虽不知发生了何事,但多半是和农事有关,否则她也是实在想不出雍正召见她能做什么。

她也没敢耽搁,直接跟着传旨的小太监进了宫,而在养心殿门口,恰好碰上了同样匆匆赶来的胤祺。

安清和胤祺对视了一眼,夫妻两人也没敢耽搁,径直进了养心殿。

此时,养心殿内,雍正和十三阿哥明显已经等的有些着急了,待两人一走进来,还没来的及行礼,雍正便直接抬手示意免礼。

然后,十三阿哥也一点废话没有,将此次苏浙皖地区遭遇蝗灾的情况说了一遍。

安清听到蝗灾,心下不由一顿。

蝗灾可不是小事,即便是在后世,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更别说是这会了。

古代农业不发达,老百姓们基本都是靠天吃饭,而蝗灾过境,片草不留,一旦来袭,往往比旱涝更可怕。

“五弟妹,你可有法子?”雍正声音不由有些急切。

安清怔了下,但随即也明白了雍正的难处。

他刚登基,康熙给他留下了个烂摊子,朝堂之上的那些事本就焦头烂额了,如今又便遇到这种事,可想而知是有多麻烦。

“回皇上,前些日子妾身教导弘昂时,恰好给他布置了一功课,就是要如何治蝗的,他翻阅农书,总结了不少治蝗的法子,妾室也帮他补充了些,如今那册子就在府上,可派人取来给皇上瞧瞧。”安清道。

前些日子,听说了苏浙皖大旱,她便提醒了胤祺,苏浙皖等地自古便是蝗灾多发区,此次大旱之后怕是会生蝗灾,事后她便以此为题考了考弘昂。

没想到这会倒是派上了用场。

雍正听到这话,眼睛瞬间就亮了,“不用,朕信五弟妹,你既然看过了,那直接让人送去灾区实施即是,灾情不等人。”

安清怔了下,没想到雍正对她竟这般信任。

只是,该说的话她还是得说清楚,“皇上,治蝗最好的时机就是在蝗虫还在土壤中,尚未长成气候之时,但方才听十三弟所说,如今蝗灾情况已经很是严重了,治蝗的侧重点只能事控制为主。”

蝗灾自古便是大灾,甚至藏着不少帝国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种地日常》 150-154(第2/9页)

兴衰之道,历代帝王虽都对其避之若鹜,但同时他们对此也很是了解。

“五弟妹放心,朕知晓,如今也没有旁的好法子了,各地官衙也用了不少治蝗的法子,但目前来看效果甚微。”雍正说罢,不由叹了口气。

安清沉思了片刻,治蝗可不是小事,那边情况复杂,若只是靠弘昂那个治蝗的册子,怕是不行的,就像雍正说的,灾情不等人。

百姓们也耽误不起。

她转头看向了胤祺,试图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两人对视一眼,胤祺立即明白了她的意思,遂对她轻点了点头。

“皇上,臣弟和安清愿请命去灾区协助治蝗。”

雍正先是一愣,但随即也意识到这是最好的法子,自是没有不许的道理。

有安清过去亲自坐阵,那自是他求之不得。

去江南治蝗之事定下来后,安清和胤祺也没耽搁,当晚收拾了一些东西后,第二日一早便准备南下。

胤祺是领了治蝗救灾的差事,一路自是有侍卫护送。

安清把弘昂也带上了,也趁此机会带着他实地操作一番,理论和实践要结合。

这次过去是救灾的,事出紧急,他们也尽量轻车简行。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安清等人便准备妥当,准备出发了。

谁知,刚走到王府门口,便看到门口有两人已早早等在了那里,弘晊和弘晖。

安清以为他们是来送行的,也没太在意,但当他们都出了城,两人依然骑马跟着,她不由纳闷了起来。

“他们俩这是要送我们到哪里?”安清低声问胤祺。

胤祺愣了下,这才想起来昨个忙忘了,竟没把这是告诉她,“他们昨个同皇上请了旨,也在这次的随行名单中。”

安清不由‘啊’了一声,他们竟也要去?

弘晊倒也罢了,但弘晖跟过去真的好吗,毕竟,江南离京城这么远,弘晖如今好歹是皇子啊,还是极有可能被议储的皇子。

雍正登基后,为了避免九龙夺嫡的事情再次上演,已经决定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弘晖很得雍正重视,又占着嫡长的身份,被议储的机会很大。

“你怎么也不劝劝?”安清不赞同地看了胤祺一眼。

胤祺有些无奈地回道:“你怎知我没劝啊。”

但弘晖坚持要去,皇上也允了,还私下里同我说,是想让他过去了解下民生疾苦,那他还能有什么话可说。

“无事,你别担心,皇兄又加派了不少侍卫,安全应该没问题。”胤祺道。

恰好弘晊和弘晖两人也骑马走了过来,弘晖笑着说道:“五婶,您就放心吧,我自小习武,定不会给您拖后腿。”

安清心想这是拖不拖后腿的事嘛,“你皇额娘能同意?”

皇后就弘晖这么一个儿子,能放心他这般离京,这小子不会偷偷跑出来的吧。

弘晖大呼冤枉:“皇额娘自是同意了的,她还说了呢,让我跟着您出去好好学习,多多了解些民间疾苦。”

当然,这也是弘晖自己的想法,这些年,他基本一直都是同弘晊一起当差,但不少关于民情民意的事情上,他都没有弘晊敏锐。

那是因为弘晊自幼跟着五叔五婶,经常混迹在百姓之中,所以,很多事情自是比他看的要清楚。

所以,他这次定要好好跟在五叔五婶身边,多多观察才好。

安清耸了耸肩,好吧,既然人家亲爹亲妈都这么放心,那她自是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了,跟着便跟着吧,他总归也是个大人了,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照顾。

于是,他们一行人从京城出发,水路陆路交替着走,一路朝着灾地赶去,半点不敢耽搁。

数日之后,安清等人终于风尘仆仆赶到了灾区。

但当众人在城外,望着黑压压的蝗虫,乌泱泱压在头顶上,遮天蔽日般掠过,这般恐怖场景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头皮发麻。

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田地,都遭到了蝗虫的侵袭,那些好不容易长成青禾的庄稼,眼瞧着就能结穗,却被这蝗虫快要食尽了。

百姓们颓废地坐在田垄间,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看着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这么消失在眼前,不少人更是哭的泣不成声,漫天遍野间似是都被一层绝望笼罩着。

安清心里很不是滋味,转身对着众人说道:“进城,去县衙。”

蝗灾比他们想像的还要严重,当务之急,必须要加快行动才好。

如今坐阵江南道的是雍正刚调过来的浙江巡抚李卫,此次蝗灾来的太急了,当地官员因懈怠而误了良机,自是重用不得,只能临时调派了人手过来。

“李大人,请问现下你们进行到哪一步了?”安清开门见山问道。

在他们过来之前,雍正已经快马加鞭,连夜派人先将治蝗那册子送了过来,交到了李卫的手中。

李卫拱手回道:“回福晋,那治蝗册上标出的准备事项,下官已经提前让人安排好了。”

安清轻点了点头,李卫是雍正的亲信,她自是信得过的。

她转身看想胤祺和弘晊、弘晖,“咱们分开行动,我和弘昂先带人去制作喷洒的药剂,你们先同李大人说说咱们路上商讨的详细治蝗策略,若是没问题,立即下达到各受灾地区。”

李卫一听有喷洒的药剂,眼睛不由一亮。

恒亲王福晋他还是知晓的,不少水稻和小麦遇到的害虫,她都能用喷洒药剂进行杀虫,这些年她的那些法子,不知帮到了多少百姓。

难道这蝗虫也可以?

若真是这样的话,那此次治蝗还何愁不能成功!

安清是不知李卫的心思,要是知道了,只能说怕是要让他失望了。

这蝗虫和一般农作物的病虫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像那些水稻和小麦常见的虫害,那些虫子要不在地里,要不就是庄稼上,但这蝗虫可是在天上飞着。

这会又没有直升飞机,就算她有治理蝗虫的药剂,也不能像后世那样进行飞机在高空中喷洒药剂治蝗。

不过,这药剂依然是要制的,即便无法在空中喷洒,待那些蝗虫落下来,或者飞的低一些时,也是能进行喷洒的。

这种紧急时候,自然是要多种手段一起上了,哪里还能有的挑拣。

安清带着弘昂来到衙门的后院,李卫早早便让人把他们需要的东西备好了,包括制作药剂的药材和一概用具。

还有一些衙门的官差,安清需要教他们如何制作这土农药,然后再有他们传授给当地百姓。

“额娘,咱们先制作哪种?”弘昂问。

安清想了想,说道:“你先教他们制作单一药剂的那种土农药吧。”

单一土农药制作简单,只需要一味药材,仙茅。

至于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将仙茅果实敲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然后煮上3~4个小时得到的原液,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后,进行喷洒,可防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种地日常》 150-154(第3/9页)

治蝗虫。

不过,如今仙茅的果实可不好找,李卫在周边搜罗了一圈,再加上他们一路过来沿途寻到的,拢共也没有多少,估计应付不了多久。

安清决定把另一种复合药剂也制作出来,复合药剂虽然用的药材多了一些,但那些药材普遍都很常见,但这种药剂用起来要格外小心,因为这里面有一种药材是断肠草,有剧毒。

不过,倒是可以采用诱捕的方式进行使用。

第152章五福晋152

当前各地区的蝗灾已经非常严重了,受灾地区这一茬的粮食作物已然是没了指望。

那在这种情况下,治蝗的主要任务便是不让其继续蔓延,有效地控制好蝗灾,以及如何避免来年继续接连发生蝗灾的情况。

而关于此次如何有效地控制好蝗灾的策略,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一是进行人工捕蝗灭蝗,各地方紧急成立专门的治蝗机构,建立责任到人的制度,由衙门官差领头,积极动员和鼓励各地方的老百姓进行人工捕捉蝗虫和灭蝗。

这也是没法子的举措,如今蝗虫已然长成飞虫,泛滥成灾,漫山遍野和家门家外都是,人工捕捉的法子虽然缓慢且笨拙了些,但却也是此时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些年来,安清和胤祺在农具改造方面也做了不少改进工作,关于一些简单实用的农具,也已然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成为百姓们家里常见的农具,比如现下捕蝗需要用到的捕虫网、镰刀等等,此时恰好也派上了用场。

二是生物天敌治蝗,鸡鸭是蝗虫的天敌,将鸡鸭放入田中使其消灭地中正在蚕食庄稼的蝗虫,还有一些鸟类飞禽天敌,比如百灵鸟、大雁、燕隼等等,用来捕食已经长了翅膀,在空中飞着的蝗虫。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生物天敌捕蝗的法子适应蝗虫密度低一些的地方,要根据情况进行使用。

而在安清等人赶来之前,李卫已经让人在临近的各县城乡村尽量搜罗了鸡鸭过来,如今都在城外的一处庄子上关着呢,就等着随时派上用场,其他受蝗灾袭击地区也做了相应的安排。

至于鸟类飞禽之类的天敌,以目前的条件,人工能干涉的空间不大,能做的也只有由由衙门下文件,严厉禁止百姓再捕捉这些鸟类。

第三则是土农药诱捕药杀的方法,这个法子也是目前最有效且快速大面积灭虫的法子,但需要严格控制好区域,适合用在蝗虫密度高的田地中,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此药杀法子可以和第二个生物天敌治蝗配合着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一而用。

当然,还是像之前所说的那般,因为土农药里的药材有毒,使用时要格外注意,大量喷洒的话定要注意相关人员的防护。

至于如何防止下一季及之后几年的蝗灾再次发生呢,这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且必须要长线做的繁琐工作。

不过,现下当务之急是要控制好蝗灾,防止明年蝗灾接连发生的情况,那则是是稍后的事了,暂时还顾不上这些。

当李卫看到安清有杀死蝗虫的土农药药剂后,瞬间放心了不少,只要有法子就好,不管过程多繁琐和辛苦,总归是有盼头的。

他想了想,试探性提出一个建议:“福晋,下官在史书上曾经看过,说唐太宗曾当众吃过蝗虫,民间也有一些小儿曾把这蝗虫烤着吃,他们既然都没事,所以,是否可以由衙门官员出面亲自试吃,鼓励百姓捕捉而食呢?”

若是真能证明那蝗虫真能食用的话,这样百姓们自发捕虫的动力就会很足,若是只靠衙门动员,百姓们的积极性怕是不会太高。

可听到这话,安清却摇了摇头,说道:“蝗灾下的蝗虫是有毒的,不可食用。”

蝗虫,又名蚂蚱,这种虫子有一种很神奇的特性,当他们成群时和独处时并不是一种虫子,独处时的蝗虫,大多为淡黄色和绿色,性情无害,且无毒无害,甚至吃起来还会很好。

但成群的蝗虫,则会黑化,性情不仅暴躁,而且体内还有剧毒,身上更是有一种非常难闻的气味,是万万不能吃的。

唐太宗李世民当时为了证明‘岁蝗不是灾’这个观念,当众吃下了一只蝗虫,当时那种情况下说不好他吃的是哪种,而且他当时也就吃了一个,若让百姓大量食之的话,必然会中毒的。

而且,除了泛滥成灾的蝗虫自身有毒外,他们既然决定进行药物喷洒,那此情况下,必然要有些蝗虫身上染上了药剂,从这方面看,也确实是食用不得的。

但李卫所考虑的也没错,如何调动百姓们自发捕蝗的积极性,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既然治蝗的策略已经制定出来了,那接下来便是具体实施的事了。

按照李卫的意思,安清等人负责在衙门里坐镇即可,他会亲自带人去城外。

毕竟,这可是实打实的一屋子天潢贵胄,哪里好亲自去干这些啊。

安清想都没想,直接带头否了他这个提议,他们是过来治蝗的,不去实地前线,而是坐在衙门里等着,那和在京城远程指挥有什么区别。

再说了,这种时候哪里还讲究这些,当然,安清就从来都不是讲究这些的人。

他们一行人再次来到城郊,此时已经下午了,但大多数百姓仍然坐在地头,无望地看着田地里以及空中的那些乌压压的蝗虫,即便是见到了平日里最畏惧的官差,他们都无动于衷。

都没有活路了,哪里还能管的了这么多。

李卫身为负责此事的地方官员,此时自是要担起动员的职责,但他上前讲了好一番话后,百姓们似乎对此都没什么反应。

这种情况别说是鼓励大家捕蝗灭蝗了,长此下去,怕是民心要不稳啊。

李卫心想这样下去可不是发子,就在他焦头烂额之时,余光恰好看到了旁边的安清,不由灵机一现。

于是,他忙转身来到安清身边,低声说了些什么。

安清听完,眉头不由皱了皱,有些迟疑道:“提我能有用?”

这种情况,他一个地方大官说话都不好使,提她这个远在京城的福晋,真能有用?

她怎么就这么不信呢!

李卫立马十分肯定地回道:“旁人不敢说,但据下官了解,提福晋您,保管有用。”

他在地方当官这些年,也算是深入了民间,自是对安清在民间的威望有所了解。

北方先不说,就拿江南这一块来说吧,如今不管是青风病,还是稻飞虱稻螟等等水稻相关的病虫害,如今都已有了解决的法子,那些来地方传授技术的农官们,可没瞒着提供这些法子的人是谁。

所以,这些年来,百姓们对恒亲王福晋的大名都很是耳熟能详,不少人甚至说她是农神娘娘转世,不然怎么懂这么多,这些问题可是困扰上千年的啊。

农神娘娘转世?

安清不由一愣,这是何时有的说法啊,她怎的一点也不知道。

不过,这会也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当务之急还是把正事给解决了,既然她的名号这般有用,都这时候了安清自是也不会推脱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种地日常》 150-154(第4/9页)

李卫这次显然有信心多了,腰板都不由挺直了几分,“乡亲们,今日皇上牵挂着咱们这边的灾情,特地派了恒亲王和恒亲王福晋一起前来此处,帮着咱们解决这次蝗灾的问题,大家要对朝廷有信心啊。”

谁知,现场的百姓们听到这话,也只是一脸麻木地看了过来,并未有什么其他的表情。

安清心想,看吧,看吧,就说了提她也没用。

“恒亲王福晋?”其中一老农突然喃喃道。

李卫似是意识到什么,立马说道:“对,恒亲王福晋,就是京城里那位极为擅长种地的五福晋。”

五福晋!!

百姓们听到这话,突然都抬头望了过来,“真的吗,五福晋来了?”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今年这庄稼有救了?!

“当然是真的!”李卫肯定地回道,然后转身看了安清一眼,示意她上前说两句。

安清最怕这种场面,但此时此刻,也没有旁的法子,只能硬着头皮上前。

“福晋,俺们这些庄稼可能还有救啊?”一老农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看了过来。

其他百姓亦是如此,均是一脸期盼地看了过来,从大家的眼神能看出来,他们忐忑又害怕,害怕听不到他们想听的答案。

安清看他们这样,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但如今蝗灾已经如此严重了,这一季的庄稼已经注定保不住了。

“乡亲们,蝗灾已经发生,咱们不管做什么都没办法扭转了。”

百姓们眼底的光瞬间熄灭了,果然还是没法子啊,就连五福晋来了,也救不了他们。

但安清却话锋一转,“但是,虽然这一季的庄稼没办法了,但咱们还是得尽快消灭蝗虫,这样也不耽误今年下一茬的收成啊。”

现下大清境内,除了黑龙江那种极寒之地外,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现下大部分地区基本都实现了一年两熟的情况。

所以,他们才要抓紧的治蝗啊,这一季的庄稼没了,下一季的得赶上才好,不然百姓们真要饿肚子了。

众人不由一愣,“今、今年下一茬还能种?”

“能。”

“那有法子对付这漫天的蝗虫吗?”

安清点了点头,说到接下来的话时,声音不免提高了几分:“有法子的,只要大家按照官府的指示去做,这蝗灾就能被控制,下一季庄稼定能保的住,也不会出现连年蝗灾的情况。”

百姓们怔愣了片刻后,下一瞬,似是终于集体反应过来。

下一茬庄稼竟然还有希望!

自古以来,蝗灾最让绝望的地方就在于,蝗灾一旦爆发,那便意味着接下来几年,甚至好多年都逃不掉卷土重来的悲剧。

但现下,五福晋告诉他们,有法子能对付蝗虫,还能保住下一茬的庄稼!

这可是生的希望啊。

然后,就在众人欣喜若狂之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悲戚的声音。

“可是,俺们家里已经快要断粮了啊。”

这话一出,现场蓦地静了下来,这不是那一家的情况,在场不少人家都是如此。

这些年因着朝廷推广安清那些科学种地的那些法子,各地是很少出现大面积因各种庄稼病虫害欠收的情况,产量上甚至还稍稍提升了一些。

但同样的,因为这些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家每户的新生儿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粮食紧张问题依旧存在。

不少人家就等着这季的庄稼收成呢,如今不仅这季颗粒无收,若说以前还能去附近挖些野菜果腹,但如今蝗虫过境,片草不生的,哪里还有生路。

李卫见状,忙上前安抚众人,“放心吧,朝廷不会不管大家的,皇上已经下令,接下来会安排调粮赈灾,咱们大家也要一起努力,携手努力来……”

不得不承认,李卫这个地方官当的还是相当有水平的,至少在安抚鼓励百姓上,就很是有一套。

之前是因为绝望而选择放任,但此时百姓觉得有了活路,自是不会再坐以待毙。

皇上都派了五福晋过来了,可见对此事的重视。

五福晋过往已经给了天下农人们带来很多次希望了,这次定也不例外,他们照做便是。

接下来的日子里,安清带着众人开始一心扑在了治蝗的事上,亲自领着人进行药物喷洒,还指导百姓们一些灭蝗的事宜。

在此期间,胤祺也往京城送了信件,和雍正商议,是否可以将捕蝗之事,和赈灾的粮食相挂钩。

此时的情况,这些蝗灾地区这季注定是一个颗粒无收的结果,朝廷届时布粮赈灾也已成了必然,既然如此,若是能与此时捕蝗灭蝗的相挂钩,百姓们的积极性自是高涨的。

雍正也很快回了信,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并说等这季水稻收成后,便会从旁地截了漕粮直接送完这些蝗灾地区。

这样就至少能让百姓们撑到下一季庄稼收成。

百姓们有了盼头,捕捉蝗虫时则更用心了,一家老少齐上阵,就连几岁的娃娃都在田地间捉蝗虫。

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安清等人在苏浙皖各地来回奔波,终于将此次的蝗灾控制住了,危机得以解除。

远在京城的雍正,在收到各地奏折后,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十三弟,你看,李卫刚递来的奏折,灾区的百姓听说五弟妹亲自过去坐镇,信心倍涨,蝗灾已经控制住了,接下来只剩下了一些收尾的工作,五弟他们应该也快能回来了。”

十三阿哥接过奏折,很快地看了一遍,紧皱着多日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了。

控制住了就好啊。

如今朝堂不稳,这些日子因着蝗灾之事,那些大臣们在朝堂上吵的不行,还说定是什么惹了蝗神,才特降下其灾难,但摆明了就是想把此次蝗灾引到他四哥头上。

真真是其心可诛!

还好他五哥和五嫂将此事解决了,这下看那些大臣还能有什么话可说!

雍正又随手把李卫递到的私信给看了,李卫是他的心腹,这信是同奏折一同送来的,但信件内容明显就写的更多了些。

他在信里,不仅很是不着痕迹地把胤祺和安清夸了一通,还不忘把弘昂、弘晊和弘晖也好好夸了一顿,特别是弘晖,基本一直都在治蝗前线,不怕苦不怕累。

对于这个长子,雍正一直是很满意的。

“李卫说,民间不少百姓都称呼五弟妹是农神娘娘,这称呼倒是有点意思。”雍正道。

不过,他觉得这称呼也挺贴切的。

十三阿哥笑了笑,这个称呼他是知道的,这些年在民间确实很广泛。

以前他在农政司当差时,经常被他五哥派去奉天府和黑龙江各地,和各地百姓打交道也比较多,自是多少知道些她五嫂在民间的影响力。

不过,他晓得他五哥这般做的用意,一是知道他不受皇阿玛待见,在京城待着也不好受,于是便常常派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种地日常》 150-154(第5/9页)

他出去跑一趟,全当散散心。

至于第二点嘛,也是知道他拮据,出京的差事有补贴,当然,他也不傻,这所谓的补贴是他五哥五嫂私下贴补他的,毕竟,之前可听说过哪个衙门有补贴这种事。

“以前去外地办差时,臣弟也听到过,是百姓们很感念五嫂,她让很多百姓们看到了希望。”十三阿哥感慨道。

雍正也跟着点了点头,他一直都很认可安清在种地一途上的才能,也钦佩那心中有大义的胸襟,时至今日,他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当初在科左后旗农庄上的那番话。

当时他皇阿玛问她,为何会不辞辛苦琢磨种地的那些事。

她当时却很平静地说——她做这些不过费了些心思罢了,若是能给许多家庭活下去的希望,那也不枉是功德一件。

雍正当时便觉得,即便安清是女子,有此番才能和胸襟,那定然是要重用的,此时这个想法依然没有变。

“十三弟,你说朕给五弟妹封个官如何?”雍正突然开口道。

十三阿哥不由一愣,有些诧异道:“皇兄要给五嫂封官?”

雍正点了点头,回道:“对,像五弟妹这种大才,若是男子怕是早都已经在朝堂上身居要职了,那还会等到今日,她此番立了如此大的功劳,若是朕不表示一番,则实属是不该了。”

给他五嫂封官,十三阿哥自是觉得应该,但有一个问题是,“朝中大臣们会同意吗?”

大清朝至今还没有女子为官的先例,若是真的这般做了,朝臣们估计又该拿什么有违祖制来当说辞了。

雍正冷‘哼’了一声,道:“朕登基那时便说过,日后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只要有才能的,不论出身如何,朕都会重用,而如今,再加一个男女又何妨!”

第153章五福晋153

远在千里之外的安清,可不知雍正竟有了给她封官的念头,此时她正忙着在同李卫交代如何防止下一季继续爆发蝗灾的一概事项。

首先要注意的便是,蝗虫最是喜欢在地势低洼之处产卵,所以,那些低洼之地要尤其注意,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可暂时将这些田地改成池塘,用来养鱼养虾,或者牧鸡牧鸭,也可避免蝗虫在这些地方产卵繁殖。

第二点嘛,那就是农作物种植的选择上,要尽量减少蝗虫的吃食来源,蝗虫喜欢食用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但却不喜食大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