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54(2 / 2)

所以,蝗灾发生地区下一茬的庄稼要选择种植大豆,这样也能作为百姓们接下来的存粮。

最后一点,也是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下一茬庄稼播种前一定要及时深翻土地,然后再喷洒防治蝗虫的土农药,依次来杀死虫卵。

就像安清之前说的那般,这些工作艰巨且繁琐,但却又都是不得不做的,所以,要格外注意才好,各地衙门更是要密切到田间巡查,势必要让百姓们将这些措施做到位了,万万不能因为偷懒懈怠了。

“王爷、福晋,你们真的不能再待些日子了吗?”李卫问道,“下官有些惶恐,怕万一哪步没做好,误了事可如何是好啊。”

安清笑了笑,说道:“李大人客气了,以你的才能,自是不会连这些事都做不来的。”

李卫可是雍正从潜邸时就培养的心腹,不管是手段,还是能力,自都是毋庸置疑的,接下来的事就是些按部就班执行的事项,交给他自也是放心的。

李卫默默叹了口气,见他们去意已决,也不好再说什么。

这些日子,有安清和胤祺在这边坐镇,他心里是十分踏实的,但如今他们突然要离开了,而接下来所有事宜将全然压在他的身上,他也不由顿感压力倍增。

当然,他也不是真的没信心,大概就是打心里觉得,有安清在更保险些,因为,即便出现任何突然的情况,她都能有法子妥善解决。

弘晖看着他五婶,不由有些纳闷,低声问身旁的弘晊:“五婶怎么这么着急回京,是有什么事吗?”

这趟出来,他真的是受益匪浅,本以为还能再待些日子,谁知他五婶今个一早突然宣布要回京了,说实话,他还真有些舍不得。

弘晊摇了摇头,这事他还真不清楚,于是他又转头问向一旁的弘昂。

弘昂轻点了点头,回道:“额娘庄子上的小麦要熟了。”

弘晊怔了下,似是突然明白了什么。

弘晖却仍是一头雾水,小麦熟了怎么了啊,庄子上又不是没有人了,何必非要五婶这么着急赶回去啊。

安清等人将接下来的一概事宜交代完后,便开始打道回京了,他们回去时虽不用像来的时候那般赶,但却也没怎么耽搁。

回到京城后,他们直奔皇宫而去。

养心殿中。

胤祺先向雍正禀报完差事,雍正对他们一行人大肆嘉奖了一番后,他突然提起了要给安清封官的事。

安清本来没太,听到这话,不由一愣,给她封官?

雍正不是在开玩笑吧,还是说她刚刚开小差,听差了什么啊。

她扭头看向身侧的胤祺和其他的人,见到众人都是一脸懵圈的表情,这才稍稍确定自己没听错。

“五弟妹,你意下如何啊?”雍正又问道。

安清眨了眨眼,她能意下如何啊,自然是不如何了。

她一个励志毕生都要走科研路子的人,真心是干不来管理的那些活。

还有,一想到当官以后都要像胤祺那样,让她每天起个大早去赶早朝,安清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若说只是担个虚职的话,那她觉得也没什么必要,据她了解,就算是虚职,也是要定期去衙门点个卯的,九阿哥如今不就是这般嘛。

那可不行啊。

咋的呀,她这会都要不惑之年了,还要体验一把衙门点卯(上班打卡)的感觉啊。

不成,这班可是上不了一点。

“妾身多谢皇上恩典,但妾身能力有限,怕是无法胜任。”安清很是委婉地拒绝道。

雍正却实属没听出来她这拒绝之意,只以为她是谦虚,“五弟妹实在太过谦逊了,若是你都无法胜任农官的官职,那整个大清都没人敢说自己能胜任。”

安清在心里默默叹了口气,倒也不用把她抬的这么高,“但妾身惭愧,平日里只会种地,实在是不懂为官之道。”

说罢,她求救地看向胤祺,呜呜呜,救救她,她不想当社畜。

而且,还是跟着雍正这种老黄牛般的帝王当社畜,她都能想象到这以后的日子得有多苦逼。

安清是真心觉得现下的状态就很好,她想做的事都能做,胤祺就是她在外面的代言人,她只需在背后当当狗头军师就行,不用费心费力干一些琐事,只需要专心在试验室和试验田中研究育种的事情就行。

何苦再给自己揽一个差事在身上,俸禄也没多少,实在是划不来。

这也确实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胤祺知晓安清的性格,也知道她向来不喜欢拘束,不喜欢麻烦,若是让她去当个农官,以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五福晋只想种田》 150-154(第6/9页)

的能力和见识,定是能胜任的,但同时她也会像被枷锁困住了一般。

且不如只让她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是种地,还是旁的,只要是她喜欢的,他都支持。

同样的,安清不喜欢的,他也会尽力帮她推掉。

但就在胤祺想着如何开口时,一旁的弘晊倒是先开了口。

“皇伯父,您还是不要为难我额娘了,不然到时候我阿玛肯定又要忙得脚不沾地了。”

弘晊还是很了解自家额娘的,就方才见她那反应,便知道她是不乐意当什么官的,但又因为不好太过直白地拒绝皇伯父的好意,才说的那般含蓄。

大殿内,众人不由一愣,弘晖很是不解地问:“这是为何,五婶当官,为何五叔要忙的脚不沾地?”

雍正和十三阿哥也齐刷刷地看了过来,显然也很疑惑。

弘晊开始毫不客气地揭自家额娘的老底了,“除了在种地一事上,额娘向来没什么耐心,可当官却有不少其他的琐事要忙,估计她都得让阿玛给她做。”

即便是农官,也不能只关心地里的庄稼吧,平日里还有不少写奏折之类的琐事呢。

所以啊,他阿玛有自己的差事,这又要把他额娘差事接过来一部分,到时候可不得忙的脚不沾地嘛。

旁边的弘昂听到这话也颇为赞同地点了点头,他可是曾经还看过他阿玛替他额娘看府中账本的。

那时候还是她额娘管着家,虽说平日里有紫苏姑姑她们帮着,但每到年底,府中账本还是要她亲自过目的。

每每看到那厚厚的一沓账本,他额娘都要叹好一会气,有时候她实在是懒得看了,他阿玛便会代劳。

当然,对此他阿玛也甘之如饴就是了。

安清:“……”

弘晊这臭小子,就不能说的含蓄点嘛,哼~在外面也不知道给她留点面子!

她轻‘咳’了一声,强行挽尊道:“那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术业有专攻,得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上。”

众人听到这话,都不由笑了起来。

雍正这会自是也看出了安清的意思,虽说他真的很欣赏安清的能力,但她既无心入朝为官,他也不好多加勉强。

随即,他又把目光放在了一旁弘昂的身上,“弘昂现下也有十四了吧,皇伯父听说你这次在灾区表现的非常好,于农事一途上也颇为有天赋,你可愿入朝‘当差’为皇伯父解忧啊。”

众人不由一愣,雍正口中‘当差’不是当官,而是指皇室子弟入朝学习政事。

但按照惯例,皇子在学期间,一般都是要到了十六七岁才能入朝当差,通常是派“御前行走”,学习政事的。

弘昂如今也才十四岁,而且还不是皇子,只是侄子,这也太不合规矩了吧。

可转念一想,雍正都能打破大清没有女子当官的先例,想给安清封官了,这好像也算不得什么了。

弘昂回过神后,忙拱手回道:“皇伯父,能为您解忧是侄儿的荣幸,您若是需要侄儿做什么时,尽管吩咐便是,但入朝当差的话,侄儿还小,还想跟着额娘多学学。”

雍正这会是听懂了,得嘞,弘昂这小子,还真被弘晊给说准了,他还真是随了他额娘啊,一心都扑在了地里面。

不过,这样也好,若是他真能学到安清身上的本事,于大清而言,也是一件幸事。

出了宫门,安清他们一家四口坐上了回府的马车。

车上,弘晊看着自家额娘,很是不解地问道:“额娘,您今个好生奇怪啊,后来皇伯父要赏赐您,您为何要推脱啊。”

这可不像他额娘的脾气啊,她虽然不喜欢当官,但赏赐却是不嫌的啊,怎么还有把到手的赏赐推掉的道理。

安清没好气地瞥了他一眼,“怎么,你额娘我就不能大公无私了?”

弘晊很有眼力见地回道:“能自是能的,但以儿子对您的了解,您方才回皇伯父那话,分明就是没有说死,显然不像没所求的样子啊。”

弘昂在旁边听的一头雾水:“有吗,额娘也没说什么啊。”

他记得,额娘推掉赏赐后,当时好像只说了句——“能替皇上解忧就好。”

弘晊老神神在在地回道:“就是因为什么都没说,才不对劲。”

而且,不仅她额娘没有说,他阿玛也没有。

安清看了眼自家大儿子,行吧,这臭小子猴精猴精的,果然什么都瞒不了他。

“还能是因为什么啊,你们妹妹呗。”

弘昂“啊”了一声,诧异道:“雅利奇怎么了,她又闯祸了?”

这得闯多大祸,都闹到皇伯父那里?!

弘晊很是无语地看着弘昂,这小子除了种地上脑子灵光的不行,旁的事他是一点都不愿意多琢磨啊。

雅利奇能闯多大的祸,还要让额娘这般费心地为她筹谋,那定然得是大事了,人生大事。

“额娘,您是说雅利奇的婚事?”弘晊问。

安清也没瞒着,轻点了点头。

雅利奇如今都十四岁了,满蒙联姻是皇家公主的命运,但除了公主外,郡主也大多躲不掉。

就像大阿哥的大女儿和三女儿都抚蒙了,太子的长女亦是,最近一些的,还有九阿哥的女儿。

但好在雅利齐不是公主,是郡主,婚事上相对就有了一定操作的空间,不一定非要抚蒙的,当然,安清并不是觉得嫁到蒙古有什么不好,她也只是想给雅利奇谋一个婚姻自主权而已。

所以说啊,她不是不求,只是只求她想求的。

在安清看来,雍正这人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重感情,他身上隐隐有着一种‘你不负我,我定不负你’的义气。

就像他对十三阿哥一般。

当然,雍正还有些任性在身上,从今日之事便能看出来,什么违背祖制,对他而言就不算事。

但凭心而论,安清更愿意和雍正这种人相处,后世不少人都说,在雍正朝,只要你恪守本分地做事,雍正就是最坚实的后盾。

她和胤祺本就没什么大的志向,只求余生一家人能顺顺遂遂,平安如愿即好。

本以为此次蝗灾之事算是告一段落了,但谁知就在众人刚缓了口气,此事在民间不知怎的,竟神不知鬼不觉在民间掀起了一层大浪。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民间流言四起,说蝗灾乃是天谴,是因雍正得位不正,上天赐下的惩罚,关于各种雍正继位的政治谣言到处都是,还说若是雍正不下罪己诏,以此来请求蝗神原谅的话,蝗灾会再次下天谴,这次怕是要殃及整个大清。

百姓们瞬间如临大敌,民心涣散不已,朝堂之上更是风声鹤唳,甚至有大臣联名上奏,让雍正以大局为重,隐隐有逼着雍正下罪己诏之意。

虽说历朝历代有不少在任的皇帝会在蝗灾之时下罪己诏,但雍正的情况却不同,那些在任的皇帝会主动下“罪己诏”,是承认施政的错误,但雍正若是下了罪己诏的话,那就相当于承认自己得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五福晋只想种田》 150-154(第7/9页)

位不正了啊。

这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带来的后果自然也不一样。

雍正如今可谓是进退两难,这屁股下的龙椅本就还没坐稳,便生出了这种事端,不论如何,此时罪己诏是万万不能下的,那要如何安抚振奋民心,却成了当务之急。

安清知道这事的时候,她正在庄子上看她那地里的杂交小麦呢,如今麦子已经成熟,近几日便可以安排人收割了,如今这肉眼瞧着,便知这收成和她预料的大差不差了。

当胤祺把这事告诉她时,她下意识皱了皱眉,“这事怎的闹这么大?”

能牵扯到‘得位不正’这种话,不用猜都知道是有心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难道是八爷党的人?

“我听十三弟说,应该是十四弟和皇太后所为。”胤祺回道。

安清下意识皱了下眉,这德妃和十四阿哥还真是能作妖。

但也不对啊,不是说这事闹得很大嘛,南方北方不少地方都有流言,凭两人如今的势力,怕不能再这么短时间内做到吧。

毕竟,雍正上位后,也不是没有防着他们,十四阿哥手中的势力如今也被削减的差不多了。

胤祺轻点了点头,把他知晓的来龙去脉简单说了一下。

原来是因蝗灾失责之事,雍正雷霆手段处理了好一批官员,谁的面子都没给,自是触及到了不少人的利益,此次事件也少不了他们的推波助澜。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因着雍正在前朝推行摊丁入亩新政,前些日子刚颁布了圣旨,先选出了几处试点地推行,之后在全国推广。

而这圣旨一颁布,便引起了朝野一顿哗然。

安清点了点头,心想那怪不得呢。

要知道所谓的‘摊丁入亩’,是指将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从而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也是康熙年间推行的废除新生人口的人头税的进一步延伸。

这一政策不仅能简化了税制,还减轻了底层农民的负担,但却损害了士绅和官僚的利益,毕竟税收是从人头税摊入到田赋之中的,而这个社会大部分田地是掌握在这些人手中的。

无疑,如今流言这般肆虐,定是这些人在煽动民意,逼着雍正低头,甚至想逼着他下位。

安清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对于胤祺的用意也猜到了几分,她指着地里的那些杂交小麦,说道:“你是想问我这个?”

古人最是信命数和运道,流言既然说蝗灾是天谴,那如今又出现了如此高产的良种,那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天赐祥瑞呢。

胤祺轻点了点头,没否认:“可以吗?”

他也是看着他四哥左右为难的样子,实在不忍,才想着过来问问。

安清笑着回道:“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呀,我们之前不说好了吗,若是今年试种收成稳定的话,便禀告给皇上的,如今也没什么区别啊。”

即便这会还没收成,但肉眼也是能估摸出产量的,提前一些禀报也无碍。

从私心上来,安清是十分支持雍正这‘摊丁入亩’政策的,旁的不说,取消了人头税后,他们当初在江南看到那类‘杀婴’事件也会少发生一些吧。

所以,别说有这个打算了,就算是本来没这个打算,她也会改变计划的。

安清看着地里那些沉甸甸的麦穗,真没想到啊,它们竟在此时还能派上这个用场。

当初在江南之时,她便暗暗决定利用她的所学做些什么,至少让这个时代的孩子能有更多的机会活下来。

如今看来,还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

第154章五福晋154

养心殿内。

雍正蹭的从龙椅上坐了起来,一脸狂喜地看着下首的胤祺,“五弟,你说亩产能到多少?”

胤祺再次拱手回道:“回皇兄,安清预估了下,平均亩产应该能达到四百五十斤以上。”

当然,这自然是保守估计,毕竟如今只是单从麦穗情况看,还是保守些说好。

雍正激动地从上首走了下来,四百五十斤啊!

十三阿哥亦是,前些年他一直在农政司当差,对全大清粮食产量还是比较了解的。

要知道不遇上大型天灾的情况下,现下全大清小麦平均亩产量也只有一百八十斤,南方那种极上等良田大丰收的情况下,小麦的亩产最好也不到三百斤啊。

这还是这么多年安清及农事官员们通过不懈的努力下,各种科普基础种田知识的前提下,才达到的如今普遍亩产。

但这良种出现,却让如今的产量整整翻了一倍还要多!

而且,不管是雍正,还是十三阿哥,他们对安清和胤祺两人还是很熟悉的,他们向来稳妥,此时既然胤祺说亩产能达到四百五十斤,那便只会多不会少。

雍正似是想起什么,突然问道:“五弟,你们这小麦是否有大范围推广的可能?”

胤祺也立马明白了雍正的这顾虑从何而来,当初在木兰围场提出‘压麦’之事时,安清那会的小麦产量也不低了,可当时那麦种却不能推广使用,雍正估计是想到那件事了,才有这么一问。

但这二十来年,安清一直在做各种努力,产量比那会还提高了不少,但最重要的是,产量稳定且已经达到可以推广种植的条件了。

胤祺轻点了点头,回道:“此小麦良种经过不断的改进,产量稳定,可在大清范围内推广种植,若是可以的话,皇兄您今年秋天便可选定试验点种植了。”

雍正听到这话,瞬间大喜:“好好好,五弟,你和五弟妹这次可是帮了朕的大忙了啊。”

大清如今出现了此等良种,待日后推广开来,在他执政期间必然要迎来一个盛世!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得先把当下这燃眉之急解了再说。

第二日上朝的时候,雍正整个人走起路来都是带风的,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子喜悦之色。

众大臣都暗暗纳闷,皇上今日是有什么喜事吗?

如今关于其得位不正的流言在各地传的沸沸扬扬,至今还没有解决的法子,难道是有了解决的法子了?

也不应该啊,就当前这困境,能有什么法子解决啊,蝗灾是实打实发生的,自古以来便有发生蝗灾,便是蝗神降怒的说法,民间百姓对此早已深信不疑,这种情况除非妥协下罪己诏,几乎是无解。

总不能血腥镇压吧。

而这样要在青史上留下骂名之事,不到万不得已,想来也没有那个帝王愿意出此下策,毕竟,这和不打自招又有什么区别呢。

“众爱卿可还有事禀告,无事的话,今日……”

就在大臣们以为可以退朝时,雍正突然话锋一转,“今日朕瞧着天气甚是不错,若是无事的话,众爱卿陪朕去城郊散散心吧。”

朝中众人不由一愣,除了知道情况的胤祺和十三阿哥,其他人都纷纷猜起了雍正此举的用意。

为何突然要去城郊,以雍正上位后那勤勉执政的做派,定不会是散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五福晋只想种田》 150-154(第8/9页)

心这么简单的事。

但雍正却压根没打算给他们弄明白的机会,废话一点不多说,直接便领着一众大臣风风火火朝着城郊而去。

若说众人一开始还有些没反应过来,但随着越走越远,不少隐隐猜出了些端倪。

比如张廷玉,当他看到雍正是朝着安清那皇庄而去的时候,心里约莫有了猜测,只是还有些不太确定。

待雍正领着一行人来到皇庄时,安清已经早早带着几个孩子在门口候着了,除了弘昂和雅利奇一开始就和她在皇庄上外,弘晊、弘晖是早朝之后,被雍正派过来同安清打声招呼的。

弘晖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路上弘晊也没瞒着他,把他额娘培育出高产良种的事大概说了说,弘晖在震惊之余,随即便狂喜不已,太好了,他皇阿玛当前的困境便终于有解了。

不止是弘晖,昨个弘晊得知这事后,也是高兴了好久,为他皇伯父高兴,也是由衷地为自家额娘骄傲。

安清带着几个孩子给雍正见完礼后,雍正便笑着开始了他的表演。

“朕今日瞧着天气不错,便带着大臣们出来散散心,恰好路过五弟妹的庄子,便想着来瞧瞧,没耽误五弟妹的正事吧。”

安清心里很是无奈,雍正这入戏也太深了吧,但面上强撑着陪他演戏,“皇上言重了,自是没有的,正好今个庄子上的小麦熟了,皇上和众大臣要不去瞧瞧?”

雍正大手一挥,中期十足道:“成,朕也有此意。”

众大臣自是不傻,此时心里基本都猜到了些,难道是恒亲王福晋这小麦有什么惊喜?

雍正带着众人来到一处麦田前,大家看着金灿灿的麦浪,即便是对种地之事不太精通的人,都不由感慨一句,恒亲王福晋这小麦长得可真好啊。

当然,这些那些门外汉来说的,而对于那些农事官员,以及曾有幸在农事学堂进修的官员来说,很快便瞧出了异样。

这小麦的麦穗也太沉了些吧,还比他们以往见过的小麦麦穗要大不少。

站在雍正身侧的张廷玉似是想起什么,很是诧异转头看向安清,“福晋,您这小麦是……”

是她这些年一直培育的良种?

农政司的官员们也先反应过来,均是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福晋,您这小麦可是新品种?”

安清笑着点了点头,为了陪雍正演下去,不得不继续装大尾巴狼,“是啊,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育种的事,也是上天垂帘咱们大清啊,如今终于成了。”

她话里说是上天垂帘大清,但只要不傻的人都能听出来这言外之意。

众大臣不由看向雍正,怪不得皇上今日会这般高兴。

自古便是良种难求,若恒亲王福晋培育的这小麦良种的产量真的能增加,哪怕只有两三成,怕是都会震惊朝野上下。

届时,民间那些流言自也能不攻自破,什么得位不正才天降大灾,那现在又降下如此大福又要怎么说?

“敢问福晋,您这小麦的产量能有多少?”一大臣问道。

安清指了指麦田的方向,回道:“各位大人也看到了,这地里的小麦如今还没得及收上来呢。”

其言外之意,你们都不知道,我这会哪里知道啊。

但众人也不傻,自是不会觉得认为安清真的不知道,这育种之事哪里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啊。

再者说,雍正今日显然就是有备而来,恒亲王夫妻做事想来稳妥,若是真不知这产量具体有几何,又怎么可能会有今日这一出啊。

张廷玉眼底闪过丝笑意,转而看向雍正,拱手说道:“皇上,以微臣之见,不如今个多派些人一起帮福晋将这地里的小麦收了,咱们也好现场来称称产量如何?”

雍正本就是这个意思,自是没有不应的道理。

于是,这事便也这么定下来了,十三阿哥安排不少侍卫和官兵帮忙收割小麦,不少大臣也亲自下去帮忙,安清更是早早便让请了城郊的不少百姓来帮忙。

在她看来,这事既然要做,那就不仅要让大臣们亲眼看到,还让人找来了一些百姓过来见证。

所谓人多力量大,安清今年这庄子上大概试种了上百亩的小麦,因为人手足够多,竟只用了一日的功夫,就完成小麦的收割、脱粒的活计。

前些年,安清按照后世的法子,研究出了一种小麦脱离工具,不用经过暴晒碾压麦秆,直接便可脱粒,然后再将小麦晒干即可。

接下来便到了众人期待了一天的称重环节,因着这上百亩的小麦确实不是小数目,之前收割时雍正便给六部的官员各自分配了一定的区域,让他们单独负责收割任务,这会称重自是也各自统计即可。

待六部官员把统计产量送来后,不少人脸上惊讶的表情都还没来的及收回去,显然是被这实打实的数字惊到了。

各处汇总完毕,算是百亩小麦的平均亩产,竟然高达六百斤!

虽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在场众人还是不由倒抽了口凉气。

安清忙出来解释道:“这会的小麦还未经过晾干,而且脱粒后还有少量的麦茬掺杂在里面,要去掉这部分的水分占比才准。”

这块农政司官员有经验,经过他们之前的测试,小麦经晾晒之后重量的流失率大致在10%左右,那现下亩产六百斤,晾晒之后损失百分之十,也就是六十斤,再除去那些麦茬,亩产量五百斤绝对没问题。

而且,还只会多不会少!

一官员比较谨慎,不由看向安清道:“福晋,您这些田地可都是良田?”

恒亲王福晋这庄子是先帝赏的皇庄,占地比较大,田地自是有优等,也有劣等,但若种植小麦的用地都是良田的话,那这亩产怕是还要再缩一缩水才成。

至于要缩多少,那便不太好估量了。

安清摇了摇头,转身朝紫苏要了这小麦试种的记录册子,然后递给了雍正。

“这些是上百亩小麦的试种情况,分别有劣等地、中等地,以及优等地,像那种优等地和劣等地占比很小,大多都是中等地。”

毕竟,从大清目前的情况来看,种植小麦的田地大多是中等地,优等地是因为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劣等地则不太适合种植小麦,则更适合种植番薯之类的作物。

众大臣对视一眼后,立马对着雍正跪了下来,“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得此良种,是我大清之福,亦是百姓之福!”

亩产五百斤啊,整整比之前亩产多了一倍还要多,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意味着每一年的小麦产量得翻一翻,百姓们会有更多的余粮,国库也将更加充盈。

这要不是亲眼所见,他们可是敢都不敢想。

虽然雍正猜到了胤祺当时说的有所保留,但这会还是忍不住被惊讶了一把,“好好好,恒亲王福晋安清培育出如此良种,乃是我大清的大功臣。”

众大臣也纷纷附和了起来。

安清还是不太适应这种场面,但相比之前还是好多了,至少这会不用胤祺帮她挡着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清穿之五福晋只想种田》 150-154(第9/9页)

“皇上,既然您都来了,要不去那边的水田瞧瞧?”安清道。

雍正听到这话,双眼不由一亮。

水田?

难道那水稻她也培育出良种了。

安清也没否认,如今水稻虽然还没有到收成的时候,但这会也已经结穗了,明眼人也能瞧出差异来。

她本就决定将杂交小麦和杂交水稻的种子一起拿出来,那这会自是不用再藏着掖着。

不过,有了那杂交小麦的先例在,当雍正和众大臣来到水田这边时,轻易也看出了差别来。

“敢问福晋,您这水稻能达到多少亩产?”一大臣问道。

安清这次倒不说自己也不清楚了,而是径直回道:“这水稻的产量不如小麦,但亩产四百来斤应该没问题。”

虽说这杂交水稻的产量她是不满意的,但这科研一事本就是个发展前进过程,不能一味地只求完美,四百斤对现下的水平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突破了,早些推广给百姓种,也能让大家早些受益。

至于之后嘛,再继续研究就是了,待有了更高的品种,届时再更新换代就是。

无疑,雍正此行绝对是满载而归,他本以为只有小麦良种,没想到竟还有水稻良种,他都能想到,等这消息昭告天下时,定会全国轰动。

五弟妹真是大清的福星啊,当然,她和五弟也是他的福星!

第二日,雍正便下旨昭告天下恒亲王福晋安清培育出小麦和水稻的良种,惊现于世,水稻良种亩产均可达四百斤,小麦良种亩产可达五百斤。

此消息一出,天下哗然。

因那日除了一众大臣外,还有不少百姓们也亲眼瞧见了,这消息早已不胫而走。

这时候哪里还有人关注什么蝗神降灾之事,朝野内外,村头巷尾,大家唯一关注的就是这良种何时能推广开来之事。

若说是旁人培育的这良种,大家可能还会存着些疑虑,但那可是农神娘娘转世的五福晋啊,哪里还有不信的道理。

于是,各地不少官员开始纷纷上折子请求良种,挤破头想进到那第一批试种的名单中,这样当地的百姓也能尽早受益,他们的官员考核也更加好看。

雍正办事效率向来很高,和几位忠诚商议一番后,当即便在南方和北方各划出了十个个试验点进行试种。

安清庄子这边水稻收成后,便开始安排选种事宜了,同时她和弘昂还将各种种植注意事项汇总成册,由雍正安排人分抄,届时会和粮种一起送往各试验点。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季流转更替。

雍正看着桌案前各地传来的报喜奏折,脸上的笑容就没下来过。

继去年蝗灾发生后,如今已过去一年多了,这会百姓们已经都收了两季的粮食了,蝗灾也并未再次来袭,大家终于放下了心来,确定不会发生连年蝗灾的情况。

去年划定出的杂交小麦的试验点,上个月大丰收,亩产都在五百斤以上,现下水稻也收成了,亩产竟也有四百五十斤,来年便可大范围进行推广了。

不用饿肚子是百姓们自古最朴实也是最大的愿望,如今他们看到了希望。

于是,各地百姓欣喜若狂,纷纷上街游行喝彩,为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欢呼雀跃。

雍正看着手中的信件,眼底不由闪过一丝欣喜,“十三弟,你来看看这个。”

十三阿哥从雍正手中接过一张很大的纸张,展开一看,“请愿书?”

雍正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这是李卫递上来的,说是海宁百姓们自发上的万民书,想为五弟妹请封。”

海宁归属浙江管辖,也是去年蝗灾发生的重灾区,当时安清他们在此地待的时间最长,几乎整日里都和当地百姓们一起奔走在田间治蝗。

今日他们上这万民书请愿,也是发自内心地感谢安清帮他们度过了难关,挽救了他们家人的性命,毕竟,能在那般严重的蝗灾下保下一家老小的情况,真真是史无前例了。

十三阿哥愣了下,立马猜到了雍正的用意,“皇兄,您是想给五嫂封爵?”

雍正轻‘嗯’了声。

自打去年安清献上良种后,那赏赐便流水一般的从宫里送往恒亲王府,不仅有金银珠宝,还有各处的庄子田地,但雍正还是仍然觉得不够。

但他便一直苦于不知要如何嘉奖她,可如今李卫送来的这请愿书却突然点醒了她,既然封官不成,那便封爵吧。

一个和硕亲王的爵位,以五弟妹之功劳,绰绰有余!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