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进攻印度东大门(3)---(1 / 2)

1943年1月6日,进攻印度东大门北线的中国军队山地师第54师休整补充粮食、弹药三天后再次出发。

休整期该师还补充五百名解放军士兵,这是前期战斗减员后的正式补充。

印度人民军战士没有再补充,刚从英军中俘虏的印度士兵还需要通过诉苦大会进行整编,而且这些刚俘虏的印度士兵技战水平太低也不可能跟上解放军战士的战斗节奏。

不过为了保证参战部队的战斗力,参战各师都是在战场上随打随补,始终保持满员状态。

54师把丛林反游击战的两个加强侦察连收回来后,全师只是减员了八百名印度战士(大部分是受伤),并没有影响多少战斗力。

54师出发的时候,西边30公里的佩格英军防线已经被另外两个山地师攻破,再往西的道路好走一些,继续前进一百二十公里就是那加兰邦首府科希马。

当天54师行军就超过佩格再次成为北路中国军队的前锋队伍,另外两个攻打佩格英军防线的两个山地师要休整一天,前面路途的英军防守部队已经不多。

因为英军在佩格与梅卢里连续丢失两个步兵师后,负责防守科希马的英军第14集团军利姆中将开始把兵力收缩到科希马周围,利用周边的山区地形构筑科希马防御阵地。

这也是利姆中将的无奈,虽然在那加兰邦英军第14集团军和其它英印部队有近十万兵力,但前期在边境线防守阻击的两个步兵师丢失后,利姆中将能指挥科希马周围的部队已经不足七万人,而根据他获悉的情报,前来进攻的中国军队兵力超过十万人。

科希马虽然是那加兰邦首府,但只有三万多人的小城,而且还是一个山城,民众住宅分布在三、四个山坡上。

但科希马地理位置很重要,西边七十公里的迪马普尔是阿萨姆平原的入口,而且如果科希马丢失的话,那么南边曼尼普尔邦及首府英帕尔的盆地附近二十万英军就没有退路,英帕尔南边就是印度洋,想从海上撤退也不可能,因为中国海军刚打完菲律宾群岛群后就派出拥有一艘航母的一支航母舰队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了印度洋,就在孟加拉湾虎视眈眈。

英军在科希马一线布置有四万多人,而在迪马普尔布置两万多人。

利姆中将现在只能凭借英军一战中所积累下来的防御经验据险而守,另外他就是指望中国军队因后勤补给不足、久攻不下而退兵。

在钦敦江西岸的那加山区,很多地形只适合畜力运输,就连英军在很多时候也是使用畜力充当山间运输工具。

从这可以看出英国人还没有了解到中国土共政府对印度作战的决心:中国已经利用一年多时间修建中缅公路,直通印缅边境,从边境进入印度境内的一百多公里,光北线使用有超过十万参战部队和组织起来的二十万名缅甸民众;南线进攻英帕尔方向的修路投入人力更多,动员超过五十万缅甸民众参与修路。

这都是边打边往前修建公路,这种人海战术加上调集大量修路机械的大规模基建活动,中国现在已经有丰富经验了。

为了攻略印度,除了经过马六甲海峡过来的海上运输航道,陆路只有从缅甸过来,所以花多一些代价修建多条从缅甸进入到印度境内的公路都是值得的。

后面还要修建一条四百公里的铁路,把缅甸和印度的铁路连接起来。

而且,为了这次进攻英属殖民地印度,中国取得东南亚控制权后,给当地农民提供了高产杂交水稻种子,除了正常交纳粮食外(农业税),通过农用工具、生活用品中国又置换了大量粮食。

这些粮食准备在攻略印度时,通过以工代赈方式救济印度民众,另外一个用途就是置换印度散落在民间的黄金硬通货。这两年印度因灾害影响粮食减少严重,加上英国派遣大量军队入驻,更加重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

1月10日,吴伟率领54师就到了科希马的南侧,随后跟进的两个山地师到了北侧,科希马正东还有最后一个山地师,中国军队四个山地师对科希马形成三面包围。

但中国军队并没有对科希马发起进攻,中国军队作战的意图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科希马地形属于易守难攻外,还因为这些中国军队山地师另有任务。

11日晚,54师通过使用两个侦察连利用夜视武器对防守山口的英军部队进行偷袭,打开山口后直接就朝科希马后方七十公里的迪马普尔奔袭而去。

吴伟的54师打到科希马后一个任务就是攻下西边的迪马普尔和机场,当然不是54师一个山地师攻取这个要点,而将是中国军队三个山地师联手进攻。

中国军队在进攻印度东大门主要使用山地师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北边的两个山地师同样采用夜袭方式突破英军在山口的防线,然后沿山间小路前往迪马普尔。

进攻印度总指挥是林彪,他现在已经形成自己的战术指挥特点……这次进攻印度东大门,最关键的一仗就是在于迪马普尔。

只有静若处子,动如疾兔,才会出奇不意。

与前面半个月中国军队慢慢悠悠打法不一样,11日晚突破英军科希马南北两侧山口阵地的中国军队三个山地师,连夜在山间小道急行军,天亮时候在科希马正后方即西边二十公里上了迪马普尔至科希马的公路。

这样不仅把迪马普尔与科希马联系截断,主力部队还能沿着公路继续朝迪马普尔急行军,中途休息只用去不到四个小时。

迪马普尔虽然是那加兰邦最西的一个小城,但已经属于阿萨姆平原东边的边缘,地势非常开阔,中国军队借英军没有办法布防如此宽的区域,在11日晚上7时,中国三个山地师形成了对迪马普尔的包围,其中54师在迪马普尔的西侧,还承担西边阻援任务。

迪马普尔是阿萨姆铁路的终点,不但是英军在印度东北部的重要后勤补给基地,同时也有一个大机场,这个机场原时空就是二战时盟军飞机从这里起飞,通过“驼峰航线”给中国运去大批军用物资。

防守迪马普尔的是英军第二师和印度部队第50旅。

英军第二师,普通士兵都是清一色的英国人――下辖第四、第五、第六共三个旅,是英国陆军的精锐,仅看番号就知道是一支历史悠久的老部队。

师长约翰?格罗弗少将是参加过一战的军官,作战指挥经验在印度的英军中算是比较丰富的。

该师满编一万八千人,师辖炮兵团是装备有48门25磅野战炮,另外加强了38门英寸的山炮,还有一个坦克中队,装备有38辆新式美制“谢尔曼”中型坦克。

英军装甲部队编制比较混乱,装甲旅下面有三个装甲团,每个装甲团辖团部中队和三个坦克中队,根据坦克型号,坦克中队装备坦克数由三十辆左右到四十辆左右不等。

英军第二师还拥有超过一百门的6磅反坦克炮(57毫米)。

英军6磅反坦克炮编组比较奇葩,还带一挺轻机枪,此型火炮的炮组由五人组成:炮长、装填手、瞄准手、副炮长和一名负责警戒的布伦式机枪手。

驻印英军总司令蒙巴顿也知道迪马普尔的重要性,他提醒了科希马的利姆中将,所以英军同样在这里布置了重兵,但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军队同样用重兵实施穿插战术。

这不是一个营的穿插,也不是一个团的穿插,而是三个山地师近五万兵力的穿插。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