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坦克与火车头---(1 / 2)

“徐先生,换上新的柴油发动机后,输出功率大许多了,但同时会出现更多的问题。”西山工业区坦克厂犹太副厂长瓦尔特?罗森伯格通过翻译告诉刚从山海关前线回到坦克厂的徐远山。

瓦尔特?罗森伯格虽然学了一段时间汉语,但除了日常生活常用语外,还不能流利使用。

瓦尔特?罗森伯格原来的工厂要生产107火箭弹,当时竞争的有三个工厂,考虑火箭发动机燃料问题,只保留一个工厂生产107火箭弹,瓦尔特?罗森伯格所在的工厂虽然技术力量更强,反而被安排成坦克改装、组装厂。

徐远山在去山海关前还给该厂加强了技术力量,t26坦克散件到后按照徐远山指示,全厂照苏联提供的图纸先组装起五辆坦克。

因为西山工业区的密级仅次于01基地,所以这里没有使用任何一名苏联技术员或工人,t26坦克就由西山坦克厂这些犹太技术员带着犹太工人和中国学徒照着图纸摸索组装起来,而且是装了拆,拆了装,就是为了西山坦克厂的所有人熟悉t26坦克。

苏联已经从1938年就开始研制t34坦克,因为觉得t26坦克过于落后,主要是速度慢、装甲薄、射击准确性差及协同作战能力差等等,也是苏方大方给土共联合政府提供t26坦克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徐远山要对t26改装问题,改装就是在原基础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进行优化。

当华北最后一战接近尾声时,徐远山就离开山海关回到宝鸡西山工业区,并给坦克厂提供后世生产的t26坦克柴油发动机和铝合金的履带。

在他回到西山工业区前,瓦尔特?罗森伯格已经组织坦克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多次装拆t26坦克了。

t26坦克原来使用是汽油发动机,动力不强也使得t26的时速才有30公里,而且坦克被击中后容易造成爆燃。

徐远山在原时空定制的柴油发动机,就是选择四驱农用车(派山虎)发动机厂家定制生产,尺寸与t26坦克的汽油发动机一致,输出功率为120马力。

徐远山知道不可能仅换发动机就能改装好t26坦克,还有一些配件同样要更换,时速30公里和时速60公里会造成变速箱、传动系统及履带上负重轮的磨损度不一样。

徐远山知道瓦尔特?罗森伯格说得很有道理:“理论上,这发动机输出的最大功率能让这坦克跑60公里时速,是原来30公里时速的一倍,一些零配件肯定会出现问题,既然这坦克不是我们设计的,只能通过试验来找出各部件问题。”

瓦尔特?罗森伯格问道:“如何试验?”

瓦尔特?罗森伯格虽然是德国莱恩公司军工厂的技术员,但对坦克研制并不熟悉。

徐远山挥挥手:“把坦克开动起来,不停地开,哪个部件损坏了记录下来,换上新部件继续开,同样把陆续损坏的部件记录,分析造成损坏原因,查找并分析是设计问题还是配件在高速磨损下的损坏问题。”

二战时的坦克,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半路有较高的抛锚概率。

因此,徐远山把t26坦克改装研制人员分成三大组,除解决抛锚问题的磨损组外,还有加焊装甲和提高炮击准确性的两个组。

按照他的意思,把t26搞熟、搞透了后面研制59式坦克就简单一些,毕竟按照徐远山想法,59式研式制一是有样车;二是生产不了的部件,比如发动机可让现代时空定制。这样59式坦克最后的问题就是火炮问题,100毫米或105毫米弄不来,可以先从德国定制88高射炮改装的坦克炮。

t26坦克的装甲厚度仅为15毫米,根据现在新柴油发功机输出功率较大的有利条件,徐远山要求把正面装甲增加40毫米或50毫米,侧面装甲增加30毫米或40毫米,徐远山受到后世坦克外观影响,要求外加装甲不一定是原来的圆弧形而改成小块棱形组成。

t26坦克射击准确性不高,经过多次炮击试验发现是瞄准器具质量差的原因,替换成现代时空的光学炮具直接瞄准镜后,准确度有很大的提高,不过徐远山还增加了一个激光瞄准器具,以达到五百米至八百米百发百中的效果。

增加通讯设备提高协同作战能力,每一辆坦克增加一部对讲机。

以上增加装甲和提高射击准确性难度不大,但抛锚或磨损的问题就复杂得多,主要技术力量都集中到这里。

为了更好找出问题,徐远山一次就动用了两辆坦克试验,人员也分成了两组。

其中一辆坦克的履带换成后世生产的铝合金履带,还提前准备了些从后世带过来耐磨或耐高温或高强硬度等合金材料,对一些易损部件用这些特殊材料加工后,再试验效果,如果再不行就让后世定制加工。

以徐远山后世理工本科水平,是达不到完全研制一辆坦克的能力,但如果仅从实用性考虑,对一辆坦克修修补补还是能做到的,而且他身边还有几十名以瓦尔特?罗森伯格为首的犹太技术员协助,需要什么部件直接能用机床加工出来。

就这样进行半个月的试验,把所有问题都找出来解决后,得到一辆面目全非的新式t26坦克:最高时速60公里,越野平均时速35公里,装甲45至55毫米(正面55毫米,侧面和后面45毫米),800米能做到首发命中,加置两个附加油箱行程超过500公里。这个数据除火炮威力外,全部高于t34坦克的技术指标。

当然其中的发动机、履带还有少量部件是后世定制的。

徐远山之所以亲自去研制坦克,是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定位: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崛起,主要靠的还是几千年来中国出现最杰出的土共组织,他们领导着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靠的是土共核心领导层卓越的才能、高尚无比的情操及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不过就是催化剂,从具体援助物资种类查缺补漏,并借土共的强大组织能力加速各项工作建设和生产。

徐远山穿越民国前期,因为携带运输量太小,就从药品、电台及各类瞄准镜入手,先提高红军步兵的战斗力,然后运输量稍微大一些后运机床设备,最后是各种发动机。

另外,根据作战最急需和现代时空条件,首先研发飞机并创立了空军,后在对日军作战中,果然空军对地面上解放军步兵的帮助极大。

坦克迟迟没有考虑,主要有三个因素造成:一是1936年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约后,土共与苏联关系降到冰点,从苏联获取坦克纯属不可能;二是现代时空没有合适条件生产坦克,自主研发难度太大,59坦克研发不比p51野马战斗机容易;三是使用受限大,中国交通状况(坦克部队运输移动困难重重)和作战规模较小(前期与日军作战,规模都是一、两万人以下),性价比不高。

但徐远山也用双联机炮和四联高射机枪装甲车进行过度,从效果上看还是很不错。

因为他从原时空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忆录知道,志愿军进攻时多次遭到美军的四联高射机枪防空装甲车的打击,伤亡很大,统计结果四联高射机枪防空装甲车对步兵的威胁比坦克还大。

到1938年7月后,土共与苏联关系缓和,有机会从苏联获取到坦克,而后面在东北与日军决战,每一次战场就有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规摸,是最适宜发挥装甲部队的作战效能。

所以坦克也是目前徐远山最为重视的生产项目。

按照约定,苏联帮助土共在包头建起坦克厂,技术人员和主要工人是苏联负责的,但徐远山知道等到包头坦克厂建好并生产出坦克估计赶不上东北战役,所以他才建议改为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主要配件由西山工业区组装和改装生产。

这个组装和改装过程,除苏方提供完整图纸外,并没有使用苏联的技术员和工人,由徐远山带犹太技术员和工人实施,因为一些改装的技术还是比先进,不能白白让苏联得了。

华北战役结束后,于中雄和于中根他们这些支前队又有新的任务了,他们这些上百万的支前队民兵和一部分解放军野战部队、工程兵一起修复铁路。

华北最后一战中,为了阻止日军部队的机动,解放军空军大规模空袭了华北北部日军占领区的铁路和公路交通,战役结束消灭日军后,必须尽快把这些铁路修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