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徐远山拿到现代时空遥控摄影潜艇配件和两根粗钢管回到民国时空,已经是1936年2月9日。
虽然在民国上海弄到的钢管早已经秘密运到了西山,考虑到爆炸过后,钢管残骸有可能被发现,毕竟黄浦江航道水深只有9米至17米。
所有后世电子元件部分都用发射药涂抹过,包括后来为增加保险而加上子弹发射药,推进器发动机直接就是布置在炸药中间。
这样的结果,发动机不仅被炸飞,也会变形失去原有的样子。
所以,最有过能就是这批直经钢管无法最后处理了,这也是徐远山要求采购钢管绝对要隐秘的愿因。
但徐远山还是觉得不保险,最后是从现代带过来直径为米、长度为6米长的无缝钢管,这和美国鱼雷14弹径一致,至于长度的差别,大半截被炸掉了,长度就无关紧要。
这个时代的民国当然不可能生产出如此质量的钢管,等日本在国外调查一圈,至少都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至于王学文采购的这批钢管以后还能再用,反正鱼雷还会继续生产的,用到大海里沉到海底也不会有人知道。
两个鱼雷头部罩是在现代加工好的,主要考虑触发引信的防水要求,其中触发引信就用民国时空的82迫击炮弹引信,不过除了触发引信外,还有一个感应引信。
这个头部罩还有一个进入目标千米范围内能自动导航的跟踪系统,这是徐远山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的特点,专门委托定制的,已经在水下潜艇模型上试验过。
超出波在水中传播一千米,和空气中传播米的减弱效果一样。
头部罩和鱼雷身子的钢管是车出螺纹拧上的,最后拧上时螺纹,外面又刷了两层防水漆。
试验时,没有填充炸药而是等重的沙子。
这次如果成功,说明徐远山生产出的土鱼雷就可以有自动跟踪攻击的功能。
虽然是土制鱼雷,但性能超越了二战所有的鱼雷。
鱼雷加工时间不长,因为有了完善设计图纸和配件,仅用两天时间,不过徐远山用三天带五名战士进行操作实验,这五名战士倒没有多少特别,就是熟悉水性。
除鱼雷试验外,他还让这几名战士熟悉使用电动船外挂机推进器,而且是船尾装两部一百公斤推力的挂机。
虽然当不了大飞,当大飞它弟还是勉强可以的。
试验中发现有些不足的零配件,徐远山回到现代后又进行补充和加工。
就如范若琴所说的,这个鱼雷最高时速很轻松就能超过三十公里达到五十公里,如果在海上能追上任何军舰。
整个过程除先选定的五名战士外,只有王学文知道徐远山的目的,因为王学文必须派人盯住黄浦江上日本巡洋舰出云号的活动,特别是晚上停泊位置和防卫情况。
徐远山这次返回民国,是1936年2月19日,徐远山经过对所有零件最后校正后给两枚自造的鱼雷装上炸药,每枚鱼雷填充了近五百斤炸药,头部罩拧上时在螺纹处涂抹了强力胶和凡士林,即防产生火花又防水渗透,最后在弹体外刷上两层天蓝色的防水油漆。
鱼雷直接用特殊挂勾挂在一个小木船底下,21日下午在两只木船的掩护下,船底携带鱼雷的木船于晚上11时到达黄浦江。
掩护的两艘木船被徐远山命令连夜直接返回太湖。
出云号因为是巡洋舰,满载时排水量近万吨,所以停靠的泊位是外滩北边靠近长江吴淞口地方的西侧,此处江面宽度超过了七百米。
原时空野史中,传说第一次淞沪会战时斧头帮王亚樵派人推着水雷想去炸出云号,结果没有成功。
徐远山他们的小木船沿着黄浦江东侧慢慢行驶,最后停在日本军舰停泊处对面的浅水区。
徐远山拿夜视望远镜进行观察,发现出云号外面几十米处有两艘小炮艇来回巡游,应该是防止别的船只靠近军舰,探照灯还不时扫到江面上。
等大家准备就绪后,四名战士和徐远山都站在水中托住鱼雷,第五名战士在船上把挂勾松开。
虽然鱼雷重达六百斤,但因为有浮力原因,四名战士在水中还是轻是松托住了鱼雷,他们其中一只手托住鱼雷,另一只手紧紧扣住鱼雷上的船翼,鱼雷就正对前方的出云号巡洋舰。
徐远山把鱼雷引信保险、自动导航系统开关及推进器驱动开关一一打开,因为这次目标是对着停泊的出云号,所以他也没有采用遥控模式,考虑黄浦江的深度,就把定深设定在水下四米。
鱼雷速度定在时速12公里,并根据黄浦江水流方向把鱼雷方向微偏向南一些。
等到鱼雷推进器螺旋桨正常转起来,徐远山让战士们松手,让鱼雷自行前进。
看着鱼雷正常滑行出去,然后大家又去摆弄第二枚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