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惊艳红军的弟子们---(1 / 2)

1935年7月2日,秦岭山区,民国时空。

夏天的秦岭,极为凉爽。

离开子午镇两天后,李谷一等10名徐远山弟子随着张池明、吴伟率领的红二十五军特务营到了秦岭山中的红军营地。

秦岭山中本来人就少,现在却是见到满山遍野的红军战士。

因为同龄的原因,在两天行军中这些弟子与红小鬼们相处也是很融洽,特别是四名女弟子的药箱都是被战士们抢着背。

这也让这些女弟子感到了温暖。

返回路上所用的时间比较长,除了张池明要照顾神医的弟子外,也考虑特务营的这些小战士已经急行军两天一夜,回来就缓些也便于体力恢复。

特务营的战士全是牺牲的红军家属和后代,年龄在13岁至17岁,所以特务营又称为少共先锋营。

而且往回走也不像去子午镇时那样执行任务的紧迫,正常行军能够让战士缓上一口气。

不过张池明还是派了两名通讯员跑在队伍前面去给军长汇报,徐海东真不白夸他懂事。

简简单单的一个举动就多救了不少伤员。

准备指挥袁家沟口伏击战的军政委吴焕先,战斗还没有打响就收到老徐的传话。

吴焕先被战士称为红二十五军的军魂,是因为他曾是第三任军长(第四任军长是徐海东),后任政委,担任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时间最长,而且每战他和徐海东一样都是冲在第一线。

但另一方面,红二十五军中徐海东的话语权也极大,就是徐海东除能打外他还是军级领导中年龄最大34岁,其他的政治部主任郑位三33岁,军长程子华30岁,参谋长戴继英29岁,政委吴焕先28岁。

传过来的话也很简单。

就是此战后所有伤员简单包扎就立即北运到军部医院救治,同时把以前因为受伤行动不便就地安置的伤员也要北运。

虽然吴焕先不知道其中的缘由,等袁家沟口伏击战下午2时结束后,吴焕先照老徐说那样立即组织战士和俘虏把伤员北运。

正好就赶上随特务营到来的徐远山10位弟子。

这一波运过来的伤员就有近五百人,其中陕军伤员三百多人。

伤亡基本是在最后的冲锋时产生的。

现在问题又出来了,除了一百多名红军战士伤员,陕军的伤员救不救?

此前,每次战斗俘虏陕军士兵伤员,红军只是就地将这些伤员和其他俘虏就地释放,因为红军确实没有救治条件。

红军最缺乏药品了。

吴焕先虽然是军首长里最年轻,但考虑最为周道:“让神医徒弟救治国民党伤兵,他们给红军战士救治的事情可能就瞒不住了,何况还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救治这么多人呢?”

张池明说道:“李谷一是大徒弟,要不,把她找来问问?”

李谷一被叫来,知道红军的长官意思后,她就说道:“师傅特意交待,来你们这里后一切全听红军长官的安排,说给谁治就给谁治,并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另外我们这次携带的药品,能治一千人的份量。”

实际上,徐远山为什么早就决定把13名弟子送给红军,就是因为只要介入治疗红军战士的事情,过后绝对是瞒不住的。

他自己还能想办法脱身,但这么多弟子可没有办法。

那就救治呗。

身为红二十五军主要领导吴焕先和受伤的徐海东确实都是有魄力的人,直接指示医院院长钱信忠,让医院医生和护士全力配合请来的神医弟子们医治全部的伤员。

五百多名伤员直接分成了十拨。

徐远山三个月来闯下了神医名号,主要还是靠疑难杂症偏方,就是大家知道一些绝症他能治,但轰动性还是欠缺。

因为每天来求医问诊的不过就是十几、二十个病人。

而现在他的弟子一天不到就要治疗五百名伤员。

正是这次大规模治病,更是凸显徐远山培训方法的效果。

首先要克服怕血,两个月来每一名徒弟亲手宰过的鸡都超过了10只,女徒弟照样不例外,而且子午镇诊馆接诊创伤流血的患者都会让徒弟轮着上手;

其次,在两个月里每个徒弟每天几乎都要治上一名患者,这时可没有人来帮你承担失败的后果,单独应对的能力和心态已经锻炼出来;

最后,徐远山要求他们看病时要戴上平光眼镜培养出一种震慑的自信和气质,红军中的医生、护士及战士,都自觉主动配合起来。

看着明明是小不点,但透过眼镜的镇定自若目光和配药的熟练手法,谁也不会把他们当作小孩子。

戴着一副眼镜,真给人一种儒雅的气质。

再加上熟练的手法,自然表现出成熟的气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