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农政队招收(1 / 2)

('刘大柱一直以为自己天生就是受苦的命,并且会一直悲惨下去。

但兴复军的到来改变了一切,不但帮他报了仇,而且还将没收的田地低价租给他耕种。

田地虽然不是自己的,但在原来,就算是自己的田地也要交两成的税,现在的田租只有一成,虽然是租的田,但别人夺不走!

这跟耕种自己的田地又有什么区别?

兴复军推行的新政,有无数的获益者,除了少数拥有上百亩数百亩田地的地主乡绅外,其他的百姓都是新政的获益者。

就算是靠自己勤俭节约买了不少土地的小地主,也在新政中获得了好处,小地主大多也就几十亩田地,很少有超过一百亩的,他们也是被盘剥的对象,承担的各种税费并不比普通百姓少。

因为小地主比穷苦百姓能榨出更多的油水,同时又没有靠山,所以有时侯被官吏盘剥得更严重。

小地主的地虽然是自己的,但上面产出的粮食却不一定是自己的,收到的田租至少有一半要交出去,最后留在手里粮食的也就保证一家人混个温饱而已。

新政实施后,小地主收到手里的田租虽然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拿到手里的可是实打实的粮食,不用担心被更大的地主、乡绅、官吏盘剥,而且由于不足百亩地最多也就交一成的税,这么一算的话,最终到手的粮食竟比以前的还要多。

底层的百姓、佃户、小地主不说都拥护新政,但至少是不反对的,反对的一般都是当地一霸、或有着官方背景、或有科举功名在身的乡绅。

后世的人总喜欢在秀才的前面冠以一个“穷”字,所谓的穷秀才,在明朝中后期是不穷的,相反还很富,他们是组成基层乡绅的重要力量,也是最庞大的乡绅群体。

秀才因为有功名在身,所以在官方渠道有着很大的便利性,他们可以见官不跪,做吏员优先、种田免税,也不用服徭役,这些人回到老家,成为官府权力的延伸,协助官府收税,有些秀才趁机广占良田,而且大肆隐匿,最后成为地方一霸。

这就是所谓的乡绅!

新政的阻力,也主要来自这些乡绅。

这些乡绅明着抵抗新政并不麻烦,先公审然后抄家就是了,这样兴复军还能大赚一笔。

对于罪大恶极,民怨颇大的地主乡绅,也照统程走了遍公审抄家。

难的是对于那些作恶不大不小,对新政表面上支持,暗地里小动作不断又难以抓到证据的地主乡绅,工作队既不能对此无视,又不能以雷霆手段处理。

出手处理吧,人家没有死罪,明面上又支持新政,兴复军不是土匪,做事必须要有依据,如果无凭无据处理的话面子上不好看。

如果不处理,这些人虽然阻止不了新政的推行,但却能恶心人,这些人暗地里造谣,煽风点火,制造舆论诋毁兴复军。

以章希言的想法,最好抓几个人作为典型,当众处理,震慑宵小。

但李承明没有同意,有人能在暗地里兴风作浪,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基层权力的缺失。

只要存在权力真空,就必然有人趁虚而入。

新政虽然被兴复军依仗武力强行推行下去,但那些反对势力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蛰伏了下来,等待着时机反攻倒算。

只有建立起基层治理机构,而且保证基层治理机构不被地主乡绅渗透,才能够真正打击到那些暗地里兴风作浪的人。

李承明想到信州城被围城时,梁子城留下的一个连队就震慑住了七八个乡镇,使蛰伏下来的地主乡绅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决定,要求每个乡镇组织一支50人左右的武装力量,农忙时耕种,闲时操练,由这些人维持乡镇的基本秩序,然后慢慢向乡镇官方机构过渡。

简单来说,就是由原来的“皇权不下乡”,乡绅代为行使乡镇以下的权力,改为兴复军的半官方机构代为行使乡镇及以下的权力!

这样的一支队伍,暂时命名为“农政队”,即农民组成的为新政保驾护航的队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