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比较容易制取,让硫磺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然后将二氧化硫在高温中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最后将三氧化硫通入水中就生成了硫酸。
制取硫酸的原料为硫磺,比较容易得到,所以配制硫酸对黄龙坤来说没有技术上的难度。
问题是在制取硝酸这一步遇到难题了,本来打算以硝石和浓硫酸作为原料,用“复分解式硝酸制造法”来制取硝酸的,但这个反应步骤需要加热,一加热温度控制不好的话就容易爆炸。
少量制取硝酸的话,温度比较容易控制,所以问题不大,但想要大量制取硝酸的话,温度不好控制,很容易发生爆炸。
这就是黄龙坤面临的难题。
最后还是李承明给出了方法:先将少量制取硝酸的成熟工艺先搞出来,要保证安全,然后堆人数堆规模,培养出几十上百个熟练操作工来分别制取硝酸,这样就保证了大规模制取硝酸的安全了。
缺点是原料利用率比较低,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目前来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想要提高效率就要在实践中慢慢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工具和工艺。
黄龙坤接受了李承明的建议,打算接下来就开始少量生产雷酸汞和硝化纤维,用雷酸汞制作底火,用硝化纤维制作发射火药,用之前收集的子弹壳尝试一下复装子弹。
至于炸药?炸药需要的量太大,用硝化火药来替代黑火药不太现实,大炮使用的发射火药和炸药还是先用着黑火药吧。
目前黑火药缴获的和自制的都有不少,量大管饱,威力不够用量来凑!
现在搞出复装子弹来才是最重要的!
李承明那边,火枪的设计由李承明负责,在入伍之前,李承明就是枪械爱好者,被枪械所吸引,就是当年他决定当兵的原因之一。
现在能搞出来的钢材,和目前的加工水平,想要制造出现代枪械那不可能,近代的也够呛,而且考虑到要在兴复军中大规模装备,只能使用黑火药。
硝化火药那是为复装子弹和下一代枪械准备的。
李承明最终决定生产黑火药火枪,想要快速生产,大规模装备的话,李承明想到了一款结构简单的燧发枪——褐贝斯!
褐贝斯燧发步枪,历史上最有名的滑膛燧发枪,伴随着英国打遍全球,最终让英国成为成为日不落帝国。
褐贝斯全枪长度:1530毫米,全枪重量:4.5公斤,口径:18毫米,有效射程:200米,枪口初速:240米/秒,射速:每分钟2到3发子弹
李承明以前在博物馆见过褐贝斯,努力回想该枪的外观,先是列出褐贝斯的参数,然后再画出结构图。
看着自己列的参数和画出的结构图,李承明微微皱眉,其他的还好,就是对这个射速不太满意。
因为枪管长,而且是前装子弹,为了提高射速,站着装填子弹是最快的,再加上实际使用命中率感人,所以才有了那种李承明认为很愚蠢的“排队枪毙”战术。
所谓的“排队枪毙”战术,真实的名称是线列步兵战术,是“三段击”的集大成之战术,就是开战时双方士兵手持火枪,一排排站好,然后面对面进行射击,前排射击完后排上,交替射击,火力不断,看敌我双方谁先坚持不住。
排队枪毙战术看似愚蠢,但要求却极高,需要军队要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军纪,上下一心,不畏牺牲!
火枪兵站成一排排进行射击是为了弥补火枪装弹慢,精度差的缺点,当一排排的火枪打出连续弹幕时,即使是骑兵都很难突破。
英***队就是靠着这种战术,打遍全球,除了像法国这样的少数强国能跟英国抗衡外,就连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这样的大国都不是英国的对手。
由此可知,“排队枪毙”虽然是无奈的选择,但也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战术。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华夏大地还没有军队有能力施展“排队枪毙”战术。
能施展“排队枪毙”战术的军队很少,现在的华夏即便有这样的军队,手上也没有大量的燧发枪。
使用褐贝斯进行“排队枪毙”,在这个时代还是一种很超前的战术。
李承明认为褐贝斯的射速还可以提高一下。
将火药改为纸包定装,枪支口径严格统一,不能像英国那样,很长时间都闹出口径不一、子弹无法通用的笑话出来。
子弹用铅覆铁,统一规格统一生产。
然后改进火药导火为引线导火,改进燧发点火装置。
李承明在褐贝斯原有的结构上做出的这些改进,都是为了提高射速,最后预计射速能提高到每分钟六发!
当然能不能达到每分钟六发的水平,还要看实际制造出来才知道。
李承明拿来一支燧发枪,先是让工匠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改动,然后让火枪手试一下射速。
火枪手原来的最快射速是一分钟三发,改进后的燧发枪将射速提高到了一分钟五发!
叫另外一个手速比较慢的火枪手试了下,一分钟四发,也比原来要快了很多。
李承明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将自己的设计图纸给梁子城送去。
吩咐梁子城先少量制造出一批来,然后要经过试枪,没问题了再大量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