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封赏之议
大唐在赏功罚过这方面,还是颇为谨慎的。
当然,立国之初有点乱,包括李勣,程咬金等名将在内,都有点冒功或夸大请功的乱象,直到贞观年以后,才慢慢有了规矩,名将们也收敛了许多。
李治登基后,借着扳倒长孙无忌一事,给朝堂狠狠立了威,对于赏功罚过就更严格了,尤其是晋升官爵这方面,更是只出不进。
因为爵位这东西,虽说对臣子是莫大的荣耀,也是功臣子孙的铁饭碗,但对皇权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的。
所以大唐立国后,从李世民到李治,都在有意无意地尽量削减爵位,鲜少增加。
李钦载是个特例,以前立过的种种功劳太多太大,已经到了非封爵而不可的地步。
而对于李钦载引进番薯一物,李治当然也想马上晋他的爵位,不过当时许多朝臣谏止,而李钦载也一再谦逊推脱,李治也不便再坚持。
直到今日,南方种下的第二季番薯收成实实在在摆在李治面前,作为大唐皇帝,李治欣喜于番薯产量与社稷永固之时,怎么可能会忘了李钦载?
第一次收成不过数十斤,尚没有明确的亩产数量,这是第二次收成,明明白白的两千多斤摆在眼前,还不能证明李钦载的功劳?
功劳太大了,李治若不表示点什么,自己都有愧。
武后看着李治在一堆番薯面前来回踱步,她的表情也非常的振奋。
历史长河里,开拓疆土不过是王朝一时之利,历朝历代无论多大的疆土,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一旦王朝转衰,当初得到的疆土必然会失去,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李治哈哈一笑,道:“没错,景初这毛病是朕最不满意的,臣子没野心固然让人放心,但……他也不能闲散得如此过分,简直令人发指了,朕从未见过如此懒惰成性之人。”
要说这许敬宗心思确实伶俐,他知道李治不会无缘无故把一大堆番薯摆在面前,既然摆出来了,自然有他的用意,作为朝中宰相,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偶尔给天子捧哏,不能让气氛掉地上。
李治微微一笑,就等许敬宗这一问呢。
又指了指面前的番薯,李治缓缓道:“这是滕王叔从江南带来的第二季番薯收成,共计两千余斤,占地不到半亩……”
众臣拾阶而上,来到殿外,见李治已在等候,于是纷纷行礼拜见。
众臣一愣,接着震惊哗然。
行礼过后,众人这才看到李治面前堆成山的番薯。
李治笑着看了她一眼。
因为江山永固,是与粮食直接划等号,而不是开拓的疆土。
李治等候在太极殿外,殿外广袤空地上,堆着两千余斤番薯,是滕王这次下江南监察督促种植新粮种的收获。
武后目光闪动,试探地道:“陛下的意思,欲晋景初的爵位?”
这话没夸张,有了亩产五千斤的粮食,江山可不就“永固”了吗?
那么,接下来……
自从魏国夫人一案,李治狠狠敲打了她一次,又将她在朝中的羽翼剪除大半后,最近武后可谓十分乖巧听话。
震惊过后,群臣很快想到了一个亩产五千斤的粮食作物对江山社稷,对黎民百姓的意义,于是愈发惊骇,最后一脸骇容又迅速化作惊喜。
入宫的臣子中,唯有英国公李勣的待遇最高,他是被宫人用软轿抬进来的。
指了指面前的大堆番薯,李治笑道:“此物对大唐的意义之重大,皇后想必也清楚,景初立此旷世之功,朕难道装作看不见吗?”
“所以如今的景初只有渭南县侯这一个爵位,竟连官职都没有,说来真就是一个闲散侯爷呢。”
沉寂许久,李治终于听到众臣的答案,他对众人的答案表示很满意。
李治又笑着问道:“众卿可知,此物亩产几何?”
最后右相许敬宗还是忍不住问了起来。
李治努力收敛了笑声,道:“朕且问众卿一句,此物之于大唐,比诸开疆拓土万里,孰轻孰重?”
无论忠奸,李治对所有臣子都很亲近,很随和,通常喜欢跟臣子玩笑几句,或是东家长,西家短,臣子家里一些无伤大雅的八卦秘闻也被他拿出来调笑几句,君臣笑过之后,彼此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众臣摇头,一个优秀的捧哏,一定要跟着逗哏的思路走,逗哏需要捧哏说什么,捧哏就说什么,别跟自己的饭碗过不去。
众臣心中奇怪之余,倒也不方便询问,陪着李治闲聊了半天。
见众臣很给面子地顺着他的思路,给出了正确答案,李治表示很欣慰。
“两次收成后,如今已可确认,番薯一物,确如渭南县侯李钦载所言,亩产五千斤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