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 章 第 74 章(2 / 2)

贾母不知根由,熙凤却清楚的。

那日秦钟来见可卿,一番话说得可卿心内痛苦,就要一死了之,幸得被宝珠和瑞珠救下,又有熙凤劝解,方熄了死志,转而一心管好宁府。

但秦钟并不知自己那番话曾对可卿造成多大影响,只限于父亲之命,仍要往贾家学房上学去,却再不肯到贾家来。

贾家学房中的人却也知道,贾瑞是帮着秦钟的。虽说金荣对秦钟有些妒恨,但也不敢再惹秦钟,倒让秦钟一时间在学房里过得甚是快活。

那贾瑞被熙凤设计过,已经不敢再来找熙凤,后来病倒,更出不得门,熙凤还是从贾蔷口中听闻。

熙凤纵知道秦钟不再来贾家的原因,却也不好和贾母说,唯有陪笑道:“想必是他见得宝玉出门,料想宝玉回家后定会大有长进,生怕被宝玉比了下去,勤于功课,这才不得空。”

贾母点头,默然半晌,才又叹道:“宝玉还是第一次出门去,前两日送了信来,我瞧着他信上字迹,似乎有些没气力,也不知道是不是在外过得不好?”

“这也不过是老祖宗太惦记着宝玉罢了。他跟在他老子身边呢,又有跟去的下人,何愁得不到好的照顾?纵然比不得在家里舒适,却也不会怎么差。老祖宗大可放心。便是真写字时有些没力气,想必也是功课做多了,又要习字又要写文章的,才导致给老祖宗写信时累了。然他累了,却还要给老祖宗写信,可见他出门在外也是何等惦记着老祖宗呢!”

贾母方道:“听你这般说,我倒也没那么担心了。”

熙凤又劝慰了两句,再陪着贾母说会子话,方逗得贾母笑起来。

熙凤暗暗松了口气,却也开始盼着探春姐妹回家。这些时日,贾母身边是难得冷清。王夫人素来是个少言的,全凭她一人逗贾母欢喜。且她还要帮着可卿几分,再顾着荣国府上上下下事务,当真有些忙不过来。

夜深,回到房里,熙凤正卸着妆,却见贾琏手里拿着封信,满脸忧虑地进来。

熙凤本正摘下耳饰,才摘了一只耳朵的,见贾琏如此神情,也顾不得另一只耳朵上的耳饰,忙问道:“可是发生什么事了?”

贾琏本要将手中的信递给她,后想起她并不认得字,便将信随手放在桌上,坐下叹道:“是宝玉。他跟着舅舅出门,先前还好,这几日里却是病得有些厉害。”

熙凤一惊,猛然想起贾母今日才说过的话,急问:“宝玉当真病了?”

贾琏点点头,满脸忧愁。

“舅舅现在正在金陵,也是咱们祖籍了。依舅舅的意思是,尽管让宝玉就在当地养病,也不要惊动老太太,省得老太太担心。只是我想着,宝玉过去不曾出远门,这次出去,却又是一路上都有些不自在的,只怕他在外,好不容易养好了病,没几日却又病了,又如何是好?”

“那也是舅舅要操心的事了。”熙凤说罢,心头却泛起些微异样。

这段时日的她,因秦钟、贾瑞两人的事,对贾家学房了解渐深。先前她也如贾母、王夫人等人那般想着,宝玉是个聪明的,先前只是年纪小,淘气了些,但在外人面前也是极好的,等他再长大些,定然能成器。

可如今,她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判断产生些许怀疑。

难道真如她和可卿谈论家事时无意说到的那般,如今的贾家,已经青黄不接,将来未必长久?

当日她和可卿也不知怎的,就说到家族的长远事上。可卿一度说过什么“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之类的话。当时熙凤就已有些不好预感,却到底惦记着如今尚有的荣光,又不敢直面那隐隐的恐惧感,唯有慌忙转移话题。

但这些说过的话,她又如何忘得!

再怎么也会在某些时候想起。

一如此时,听着贾琏说起宝玉在外病倒,她又忍不住想起这些话来。

贾母和王夫人或许对宝玉更多的期盼,只是宝玉平平安安长大。

但贾政,当真对宝玉尚且抱有希望,只盼宝玉继承家业。

甚至就连贾琏,因自己并无读书打算,只捐了一个同知,帮着贾政料理家务,因而也盼着宝玉将来成器,好承继家业,让他们这些家族子弟,仍能安享富贵。

若宝玉不成,难不成他们却真只能将希望转到贾兰身上?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