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 第 22 章(2 / 2)

略一沉吟,林如海再问:“黛玉呢?”

“我不曾与姐姐说。”崇玉摇摇头,“在扬州时,我偷看过爹爹书房里的一些书,但不曾告知姐姐。”

林如海心内愈发惊诧,面上仍淡淡的,若无其事地颔首。

崇玉静静等他下文。

林如海向他招招手,让他再靠近一些,最后将他搂在怀中。

崇玉任他抱着,亦察觉到他双手渐渐略略颤抖,后又平复。

若非他始终留意,怕是感觉不出这细微变化。

终于,林如海说起往事。

本朝建立时间未过百年,第一代皇帝马上起家,南征北战,落下一身病根,一统江山后不久,才将有功之臣逐一分封,甚至还来不及做那鸟尽弓藏之事,就驾崩了。

第二代皇帝,却也是跟随一代皇帝征战沙场的,落下了一身病根,又有父皇才平定天下就丧命之痛,没过几年,竟也一命呜呼了。

第三代皇帝,乃二代皇帝嫡子。他虽然也曾跟随父皇一起上过战场,本身无甚统战能力,不过仗着皇孙身份,占了许多功劳。而他父皇过往只顾着南征北战,无心女色,成年的孩子只得他一个,他愈发不曾经历什么争斗,便轻松登基。

二代皇帝另有一个年幼的儿子,被封为义忠亲王。

这义忠亲王乃二代皇帝老来子,且是在战争初步结束后才得到的,便不似三代皇帝般,终年都难得见父亲一面。义忠亲王跟在父皇身边长大,深得父皇宠爱,亦因此得了皇兄的嫉妒。

偏义忠亲王长大后能力才干,更在兄长之上,愈发惹得皇兄不快。

三代帝皇登基时,以四王八公为首的开国勋贵已然坐大,新皇又是温顺可欺的,他们愈发仗着自己是有功之臣,圈田夺地,暗中操控百官,肆意抢掠平民。

恰好还有外敌蠢蠢欲动,全仗他们解决外敌,三代帝皇便对他们愈发宠信,自己亲弟弟倒且靠后了。

义忠亲王将一切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在朝堂上无地可战,屡受排挤,却不曾因此志气消沉,反倒愈发暗下苦工,网罗科举新贵,试图用这些新贵夺去开国勋爵们的手中权力。

林如海的老师顾真影,当年乃状元出身,文名远扬,后又主持过多次科举,门生故吏遍天下。

义忠亲王和顾真影一见如故,两人反复磋商。

彼时林家因人丁单薄,倒与这些人口众多的世家大族往来不甚密切,因而成了义忠亲王拉拢对象。顾真影则喜林家一门书香,家风与别家不同,因此也欲与林家联合。

林家自身亦不愿和这些勋贵集团勾结,又见义忠亲王并无心帝位,只想扶持太子李隆望登基,便往义忠亲王一方靠拢了。

义忠亲王虽是李隆望叔叔,年龄却只比李隆望大几岁,两人相处反倒更像同辈兄弟。亦是因此,林如海过往在京城时,反而与当今李隆望、以及忠顺亲王李隆宁相处更多。其中李隆宁年纪较李隆望又小上几岁,如海则比李隆宁又小了些。

义忠亲王和顾真影的筹谋终究被勋贵集团察觉。为此,勋贵集团倒打一耙,竟冤枉义忠亲王有意夺位。

三代帝皇一向忌惮自己这弟弟,听了勋贵集团这般说,也就信了。他素爱好名声,只将义忠亲王禁足在王府中,又将王府上上下下侍候的人,全换成他的人。

但顾真影作为与义忠亲王出谋划策之军师,便被判了个满门抄斩。林家本也要受些牵连的,但有李隆望、李隆宁两位皇子作保,倒也无碍。

义忠亲王被软禁不久,一病不起,就此离世。他才病之时,就要定下棺材,谁知这病太凶,棺材还未曾运到京中,他人已逝世。又正值盛夏天,丧事不便耽搁,众人又知他不得帝皇心,便将丧事草草了了。

三代帝皇虽不喜这弟弟,但见他离世,终究有些恹恹的,便将皇位传与李隆望,自个儿当起太上皇来。

李隆望这一登基,既知父皇并非真心完全放权,又知勋贵集团仍虎视眈眈,索性先摆出个隆恩盛德远迈前代的模样,给予勋贵更多封赏,暗地里却渐渐收走他们手中权力。

明面上的爵位加封使得这些勋贵世家似乎鼎盛依旧,暗地里,他们掌握的实权却已少了。

林家自然也不例外,同在被加恩队列,但只加封到如海之父,再袭一代爵位罢了。

林如海后从科举出身,才得探花,就被派外职。

如此,林如海却是早早脱离了京中漩涡,在外地为皇帝积攒势力,直到如今。

崇玉听罢,有些问题解了,却又有些疑惑生出。

他在父亲怀中转身,仰着头看如海,问道:“那爹爹,你当初是怎么娶到娘的?”

只听林如海这般说,贾家和林家的关系并没有多好!而荣国府又是当今登基后得到恩赐比较多的,反观林家,虽然得到实际好处更多,但表面看,却没有太多风光之处。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