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说,丧妇长女难议亲……”毓秀道。
“不不,上一句。”她说。
“我说我大弟坚持不续弦,一个人带儿子。”毓秀又道。
“真的吗?这可真是太好……”青筠神色变了数遍,才掩住愉悦之情,改做满目悲悯:“真是,太感人了。”
“是啊,只是苦了孩子。”毓秀叹道。
但细想之下,林长济自来又当爹又当娘,倒从未让林砚受过什么委屈,所以续弦与否都看他自己的意愿,全家人也是不劝的。
--------------------
府学有大小月课,虽已变得名存实亡,但通过科试的生员,每月初和月中,都要去学宫听课,以便学正定时点评考卷,考校功课。
他们便去牙行,长租了一辆宽敞略新的马车,并雇了个车夫,供家中驱使。
林长济为人处世尚算练达,科试成绩又好,很快在府学中结交了几个不错的同窗,如科试第二的顾庭之。
相比之下,科试第一的陈谦则显得疏远许多,他是院试案首,又出身名门,累世官宦,从小受到“进则理学、退则风月”的影响,为人雅致风趣,但与谁相交都是平淡如水,不远不近,林长济不过与他打过几个招呼,算不上相熟。
每来府城,总少不得要拜谒宗师,参加文会,应酬同窗,以免闭门造车,这是每个考功名之人的必经之路,林砚前世也是如此,彼时家境殷实,对花钱没有概念,如今看来,科考之路上,许多花销是无形却又庞大的。
难怪常有人说,普通人家举三代之力方能供一个子弟读书科举,而庶民之中真正能考取功名的,更是凤毛菱角,当中辛酸不胜枚举,却依然有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去博一个功名,举全族之力谋一个进身之阶。
如此便进了六月。
天气是湿湿黏黏的闷热,既不出太阳,又没有一丝风。
这样的天气是最熬人的,林砚上身只穿了件猩红色的无袖小褂,豆绿色的细棉布裤子,赤脚坐在桌子上,为林长济打扇子。林长济眼看着他的举止越来越像个小童,无奈笑笑,又埋头书本之中。
长世和长安从乡下回来,被暑热折磨的打不起精神来,刘员外提醒他们多收棉纱和茶叶,朝廷有重开海贸的苗头,易私贸为公贸,介时松江棉销路大开,江宁县作为供给棉纱的重要产地,棉纱的价格也会跟着水涨船高,茶叶就更不必说了。买进卖出,是大赚一笔的好时机。
秋池从后面出来探了探头,见他们都回来了,又回了后院,不多时端着个大托盘出来。别看她瘦的皮包骨,力气却一点也不小,端着七八个装汤水的大碗端着毫不费力:“我家小姐命我煮的酸梅汤,用乌梅陈皮山楂熬了一个时辰,又放在井水里镇了一个上午,赶紧喝了消消暑。”
林长安瞧着那酸梅汤满口生津,笑道:“刘小姐一来,我们就有口福!”
林长世也忙道了谢,端过碗来啜了一口,吩咐掌柜和伙计们一起来喝。
林长安瞧瞧大伙,看看秋池,用手肘碰了碰林长世:“哥,去楼上谢谢人家的好意吧。”
林长世微微怔了一下:“哦,好。”
秋池又往他手中塞了两碗汤,道:“李掌柜和账房罗先生在楼上,烦劳二公子给他送上去。”
长世登上二楼,刘青筠正坐在外间一把官帽椅上与账房对账,见到他,既不似那日的仓皇,也毫无羞怯退避之意,林长世心想,他们大抵算是相熟了……吧。
可他的心脏为什么要跑到嗓子眼里去跳呢?
“二东家来得正好。”李掌柜接过酸梅汤,请他坐下。
林长世有些好奇的问:“刘小姐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周老太爷过寿,家中父母去了周府赴宴,我便寻隙来了。”毕竟周林两家关系尴尬,刘青筠只简单答了一句。
林长世点点头。
青筠神色如常的与他对账,已经年中了,需把两家的分红核算清楚。
“不是说年底再算吗?”林长世疑惑的问。
刘青筠道:“眼看七月份了,临近大比,我便自作主张,让罗先生先清算一次,今后一年分红两次,你看可好?”
“这固然是好,只是辛苦刘小姐和罗先生了。”林长世自然是答应的,心中对刘青筠充满感激。乡试赶考开销大,刘青筠能想到这一层,可以说很替他家考虑了。
等到罗先生和李掌柜下去,青筠才笑对他说:“一直没机会谢过你当日那碗汤呢。”
林长世的心险些跳出嗓子眼,他期期艾艾半晌,舌头像是打了个蝴蝶结,只好铺纸研墨开始写字。
刘青筠足愣了一会儿,总也猜不到这人要做什么,哦——原来是写了一道配方。
“这是上次熬汤的方子,原方比那日的还多几味,你若觉得有用,今后可以继续用。”林长世道。
青筠道谢接过,让秋池仔细收好。
待到刘青筠走了,罗先生才告诉长世,刘员外支了三百两银票给刘小姐,算作资助林长济乡试的盘缠,让她转交,刘青筠却不肯,说林家是清清白白的读书人,大抵不会随意受人钱财,便想了这个法子,提前分红。
林长世心里又是一阵感动。
虽说他们救过刘家小少爷,可那次的斗殴终究是因他而起,又因情势逼人不能见死不救,相比刘家对林家的帮助,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刘员外甚至愿意把女儿嫁给大哥,如果大哥不推拒就好了。
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1.com/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科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