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 186. 卷起来 苏辰哦了声,现在讲的正好……(第1/4页)
苏辰哦了声,现在讲的正好是王安石变法,这个讲官在言语间对王安石当年大多数的变法都是不赞同的,最后却也没否认王安石之变法的功绩。
康熙让臣子们讨论,为什么王安石每一条变法都是为拯救北宋当时积弊,最后却反而加剧了各方面的问题。
一会儿还要挑选人来回答。
苏辰就想溜,在政事这方面他阿玛总是认真到让人害怕。
看来在他阿玛手底下当官也没有多容易。
他刚弓着腰站起身,便被端起茶杯的阿玛叫住了:“辰儿,你也参与进来。”
“今天是休息日。”苏辰想逃课的意图不要太明显。
康熙喝了口温热的茶水,说道:“不是休息日的时候,你跟朕请了多少次假了?”
胤礽立刻给他哥插刀:“阿玛,我记着呢,今天早晨才看了看,我哥从书院开学到现在请假的次数已经超过十次了。”
苏辰:“我那忙的都是正事儿,是阿玛叫我盯着畅春园的修建的。”
南书房臣子和翰林院的两个老人都听得好笑,辰亲王这散漫的性子还是一如既往。
第一次来给皇上讲书的翰林院修撰陆肯堂本来全程都很紧张,现在么,一瞬间梦回当初在乡里办私塾的那些日子。
尽管私属里的孩子都是他们父母用辛苦所得送来的,但总有那么几个不愿意安心学习的。
就和现在的辰亲王一个样儿。
不过,辰亲王这样不爱读书,会不会引起万岁爷的不满啊。
然后陆肯堂就看到万岁爷不止一点都不生气,还笑着道:“今天下午你若是能在这儿好好听讲,等你从江宁回来,另外给你两天休息时间。”
苏辰便无声地坐了下来。
一会儿,到了“答题”时间,因为捷才总是很容易被皇上想到的高士奇最先站起身发表他的见解。
高士奇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意见,主要就是从王安石一些措施本身的不合理性找原因。
他说完,别人又查漏补缺,一个老头儿最后补充,依据北宋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给皇上提交了一份答卷。
最后补充的这个老头儿,觉得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宋神宗太过软弱不能以武力坚持变法的推行,二是底层百姓愚昧不能理会国家决定的意义因此多不配合。
如果说让苏辰找一个他比较赞同的答案,那就是这个老头儿了。
哦对,这个老头儿是谁。
苏辰平时活动的地方多在内务府制造处、工部等朝廷部门,他认识的人比较多的也是工匠等技术型人才。
南书房在十六年正式成立之后,入驻的官员越来越多,苏辰都认不过来。
胤礽小声跟他哥提点:“武英殿大学士吴正治,快六十了。”
这么大年纪了,岂不是一个老狐狸?
想他刚才提到的第二点,说百姓愚昧不懂国策,其实这个老头子根本是看出来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没有被底层的官吏好好执行吧。
比如青苗法,想当初学历史背到王安石变法里的这一条,他还疑惑呢,官府贷钱给百姓种地,多好的事啊,为什么百姓们都骂死了王安石?
然后具体了解了才知,当时的官府哪是提供钱给百姓读过困难,根本是官方高利贷,百姓找人做主都找不到。
大家不想家破人亡自然要拒绝。
可谁让底层放贷的官吏有政府的免死金牌的,谁家不贷揍谁。
最后激起众怒,大家不骂王安石骂谁?
而这只是因为百姓愚昧不了解国策不支持政府吗?
苏辰也压低声音:“怪不得他这么说。”
两条下来都是拍马屁,高明的马屁,他这意思不就是说皇上您有什么想做的就要坚持自己。
“保成,说说你的看法。”
阿玛提问了。
胤礽站起来,回道:“儿子觉得,王荆公的变法有些操之过急。而且他的改变,并没有突破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的根本藩篱。”
然后又说了几点王安石变法在现在能够借鉴的点。
这要是考历史,保成怎么也能得九十分往上。
苏辰给保成鼓了鼓掌。
大臣们都面露笑容,太子爷如此你的看法。”
苏辰的看法就一点,“我觉得王荆公的科举糊名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府选举高层管理人才的公正性。但他应该再把目光往下看看,把地方胥吏的选拔也弄一个正规程序。最好,胥吏如果是干得好,有个可依据的标准上升。如果自下而上,王荆公的青苗法可能不会失败的那么惨。”
他说完就是一阵沉默。
坐在这里的没一个是傻子,王爷啥意思啊?总不能在开辟了工匠能当官的先例之后,又要让底下的胥吏上来当官吧?
那咱们十年寒窗苦读还有什么用!
皇上,管管您儿子啊,事情不能这么办的。
康熙却一点都不急,笑着鼓励自家儿子继续说。
苏辰就说:“每一个地方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家族长期垄断的,这跟胥吏的内部世袭性有些关系吧?而且胥吏没有上升通道,办差时便只会有有一个,那就是捞钱。我觉得,咱们可以让胥吏也通过考试上岗,标准嘛,比着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放低一些就是了。比如有的岗位识字就可以,有的则要有秀才或者举人功名。”
苏辰想到现在乡间最底层的保甲组织,像是保甲、里正这些人都是不拿朝廷俸禄的,所以他们很难把朝廷的荣誉和自己的荣誉联系在一起。
“还可以给乡里的基层官员发放工资,定期给他们组织管理学习。胥吏也可以继续往上考,想升官就要好好办事。”
吴正治突然说道:“王爷,您知道全国有多少个乡吗?此例一开,又要虚增二三百万的国库开支。且身为乡间的保甲里正,他们已经得到了默认的好处。”
苏辰道:“欺压百姓拿鸡毛当令箭,他们是一个国家治理中最小的单位,不规范他们,由小及大是会有很严重的后果的。怪不得我阿玛又是派人赈灾又是减免赋税鼓励垦荒,每年还是会有那么多地方发生叛乱。”
康熙笑了笑,道:“辰亲王说的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但也需要仔细讨论才能执行。”
下午的“历史课”就以皇上的一句话结束了。
苏辰和保成跟着他们阿玛离开,南书房、翰林院文臣们这才一一离开懋勤殿。
第二天苏辰就带着几个暗绣阁侍卫离开了京城,关于他昨下午随便的口嗨后续他就不知道了,到通州坐船,船行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在江宁县附近的码头靠了岸。
江宁县地处在南京城东南的江宁县北面有一条地势很开阔的河流。草鞋夹船厂依河而建,他们打造的战船都是在这条河里下水。
苏辰到来的时候,正好有一艘建造好的巨大的福船准备下水试航,几个穿着短打的力工在周围解缆绳,看起来就和福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今天去找康熙认爹了没有》 186. 卷起来 苏辰哦了声,现在讲的正好……(第2/4页)
旁边的一个小蚂蚁也似。
福船两端有炮楼,长有一百多米,宽也有三四十,巨大的船身看得人心头剧震。
而且现在的造船材料,用的全是木材,工匠们竟然能把船舱主体打造的密不透风,泡在水里缝隙处完全不会渗水。
就真得很厉害。
解开全部缆绳被推下水的福船在水中拍击出巨大的浪花,然后像个不倒翁似的晃晃悠悠在水中停稳。
随后,几个船工爬上船,张帆摇橹,巨大的福船缓缓驶离岸边。
暗卫赵涛找到草鞋夹船厂的官员何广智,说明了他们的来意。
还没有来得及表明身份,何广智就已经笑道:“了解了解,自从开了海贸,还真有不少大商来我们这儿订小型福船。一艘一百六十料的福船,二十万两,先交一半定金,过年的时候便能来开船。”
赵涛有些同情地看了何广智一眼,说道:“可以是可以,但是我需要先去请示请示我家小主子。”
何广智这才注意到站在船厂外面的一个锦衣玉带的少年。
他点点头,“不过我提醒你们,定金交得迟了就被别人抢先了,开船的时间最低要推迟半年。”
赵涛笑道:“知道了。”
他转身,走到辰亲王身旁,把何广智的那些话一五一十的说了。
苏辰:咱们的官营船舱什么时候变成私营的了?
就算民间有大船的需要,也不能让你们这么半声不对上面透漏就这么干啊。
苏辰让赵涛交了十万定金,这次出门他就是来草鞋夹船厂买船的,身上带的银票有一百多万两。
交完定金拿到何广智亲手写的一个“订单”,苏辰带着暗卫马上就离开了。
本来,没打算整顿这个船厂,他就是想用自己皇二代的身份给自家公司弄几艘战船而已。
现在他得确定一下,草鞋夹船厂到底是公材私用,还是把面向民间售出战船所得钱财交到了赋税中。
如果是后面的这个情况的话,这一个船厂的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可以领到轻一点的罪名。
毕竟战船这玩意,你私下倒卖就是在给朝廷找麻烦吗?即便给增加赋税了也要被治理。
苏辰去了江宁城,也就是南京,入城后直接去江宁制造府,找曹寅。
江宁制造府外面挂着一朵红绸,苏辰递了令牌给看门的差役,差役跑进去传达,他迈上台阶往里面看,问剩下的差役:“制造府办什么喜事呢?”
差役说:“我们老爷添丁之喜。”
目光还在苏辰空着的手里打量,暗示的意味非常明显。
苏辰没想到这么快曹寅就有儿子了。
拿到苏辰令牌就快步跑出来迎接的曹寅果然在门外看到苏辰,惊喜道:“公子,您要过来,怎么也不提前写个信儿。”
说着就过来帮苏辰牵马,刚才还暗示苏辰应该准备贺礼的差役吓一跳,赶紧下来牵马。
苏辰道:“本来不打算来找你的,也没想到这么巧,你儿子出生了,我没带什么好东西,这个玉佩给他。”
不过历史记载中,曹寅是一子两女还是两女一子来着?
曹寅虽早不在京城,但是王爷身上的物件儿哪个是贵重到不能拿的他还是了解的,随手解下的这个玉佩他便笑着接下来。
“奴才替那小子多谢小爷的赏赐,”他说道,“那小子才生下来三天,奴才的信可能还没有到京城,不想您倒是已到了家门口。”
苏辰就问:“你儿子叫什么?是你媳妇生的?”
曹寅心想这也就是他了解王爷,要不换个别人还不因为这一句话生气。
生了他儿子的人自然是他媳妇。
但王爷其实问的是不是正妻所生,他不好意思笑道:“是府内的一名姬妾,不过因着是长子,以后由顾氏抚养。”
苏辰自己算了算,曹寅大约是去年这个时候跟顾氏定的亲,就算马不停蹄的娶妻,孩子也不可能这个时候生。
说实话苏辰挺不喜欢清朝这种先娶个妾再娶妻的风俗,不利于家庭和谐。
但这种,根本不是谁一句话能改掉的。
苏辰对曹寅道:“好好待你夫人吧。”
曹寅笑道:“你看看,奴才的事还让您操心。王爷,您也不小的年纪了,今年必定要大婚的了。”
苏辰:---
好个曹子清,我是为了你家庭生活幸福才提醒一句,你竟然也跟着催婚起来了。
说话间走到摆着几桌席面的侧院,曹寅带着苏辰进去,里面有好几个去年来江宁时见过的熟人。
依着曹寅对苏辰的客气态度,这些苏辰连名字都记不住的人看见他热情地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