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10(2 / 2)

回到古代当咸鱼 观海 27079 字 10个月前

裴穆让人将甘方喊了过来。

甘方被喊来时还有些不知所措,放在几年前他被人喊过去,他会觉得对方是家中有人用石炭取暖后出事,找他是为了报仇,而现在,那些事已经逐渐的被人淡忘,他同样也是如此,这突然被人喊过去,着实有些想不明白。

直到进到了裴府,听到了裴清的要求,甘方脸色就是一变,意识到裴清是想要用石炭作为取暖物,不断摇头,还试图说服裴清不要使用石炭:“小公子,这石炭的毒气甚大,若是用来取暖,恐怕会毒死不少人的……”

石炭取暖毒死人的事是甘方一辈子的噩梦,因为这石炭被找出来后,他率先使用,而他家中的人就有好几个被石炭所毒,他也是其中之一。

只是他运气好,睡到半夜发现了不对劲,捡回一条小命,可家中的两位长辈,就这么撒手而去。

而那时候他想说石炭的坏处时就已经晚了,不少人使用石炭都出事了,只是出事分大小,大的就是丧命,小的就是中毒,但是还能救回来。

就此时,甘方家中还堆着一些以前捡回来的石炭,他日日看着那些石炭,心如刀割。

此时更是不愿意让裴清重蹈覆辙,裴清来到叶兹后做的事他也看到了,直到裴清是想要解决叶兹的取暖问题,正是知道裴清是为了叶兹好,他就更加不想让裴清去尝试了,到时候遭受挫折也很难受。

最主要的是,以裴清此时的名声,若是要把这石炭当成取暖的燃料,造成的影响绝对会比甘方之前来得大。

甘方可是知道,别看叶兹现在还都是富贵人家才做暖炕,可百姓家中都对暖炕很是渴望,甚至不光是叶兹当地的百姓,这附近听到消息的百姓对于裴清都很是信任,想要在家里弄个暖炕出来取暖。

这要是让裴清说什么石炭可以当燃料取暖,哪怕有之前的教训在,可是以裴清的名声,百姓还是会相信他,然后……

甘方抖了抖,这暖炕还是需要一些技术,百姓不好效仿,可石炭,叶兹附近石炭很多,百姓真想用,四处找找说不定就能捡一些石炭回家,那这用的人可比上次多得多了。

万一弄出了什么中毒的事,死亡受伤的人也会比上一次多得多。

况且使用石炭和发现会中毒之间还有个时间差,再想想石炭能使用的消息会传到大江南北,而使用石炭会中毒的消息还要过一段时间传开,甘方就恨不得让裴清直接忘记石炭的事。

第106章第106章

听着甘方的劝诫,裴清一开始还觉得甘方想得太多了,可听着听着,裴清神情严肃起来,他发现这些问题是真的有可能出现的。一个控制不好,或许在叶兹本地,煤炭开采出来了是能救下一些人,可在别的地方,却会害了更多的人。

一个消息传出去之后,想要用另一个消息完全覆盖是很难的,不光是时间的问题,还有消息传播的巧合性,总有些人收到了前一个消息,因为各种巧合没有收到后一个消息。

在现代消息传播极快的时候都常有这种事发生,更别提在古代这种消息传播慢的时候了。

况且,不只是原煤燃烧有毒这件事让人担心,裴清还想起另外一件事。

对于自己的影响力,裴清很有自信,可是这种影响力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也会弄出祸事,若是让人知道他对煤炭的看重,就算不知道煤炭能有什么用,也会有一批人去囤积煤炭。

如果是普通人知道的话,影响会有,但不至于太大,毕竟煤炭的开采还是有难度,除非是那种露天煤矿,那捡捡还好,顶多是要担心他们直接烧原煤中毒。

可是能早早收到消息的都是要么有钱,要么有权,他们去开采煤矿,大盛又没有管制,那必然是大肆占有煤矿,然后肆无忌惮地开采囤积,试图靠着煤炭赚钱。

那这煤炭到时候不但没有给百姓带来好处,甚至还会加重百姓的取暖负担,而煤矿的开采又极为危险,在急匆匆开采的时候,矿难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即便是在现代煤矿开采技术得到了极大提高,煤矿矿难还是时有发生,因为救援手段的提高,矿工生还概率是提高了些,可遇难的人也不在少数。

而这种情况放到大盛会造成什么结果,裴清光是想一下就脸色煞白。

甘方注意到裴清的神色,以为裴清是被自己说的话吓到了,加之也说得差不多了,就没有继续说下去,等着裴清想清楚。

裴穆也没想到一个石炭的开采利用会有这么多问题出现,注意到裴清的脸色,以为裴清是被打击了,想要说些什么安慰他,只是他一贯口舌笨拙,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裴清将煤炭的利用和可能导致的问题捋清楚了,叹了一口气,他本来是想现在就让叶兹的百姓暖和地度过这个冷天,可现在,他不能轻举妄动。

他不能为了救一些人而害了更多的人。

裴清从思考中回过神来,对上甘方忐忑的眼神,道了一声谢:“多谢甘师傅指点,我会好好考虑的,只是这石炭之事,还望甘师傅不要说出去。”

“小人哪里当得起公子的一声师傅!”甘方听到裴清说他会好好考虑,很是松了口气,然后才意识到裴清对自己的称呼,慌乱地摆手,他不过是一介平民,哪里当得起这个称呼。

“甘师傅,若是没有你的提醒,恐怕我就贸然开始了,到时候……”裴清说到最后沉默了一瞬,甘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说自己没有做什么的话,那岂不是和自己刚才的话相违背了。

送甘方离开后,裴清沉思片刻,决定给京都去一封信,说说煤炭的问题,必须在煤炭开采利用前先做好限制,避免一些人钻空子。

当天晚上,裴清就一直都在斟酌这封信要怎么写,这时候裴清就感受到了不在京都的不便利。

如果他这时候是在京都的话,那这封信早就写好了,真有点什么需要补充的,直接进宫去和皇帝说就是了,可是在叶兹,这信一来一回,快马加鞭也要七八天,太耽误事了。

所以他这封信现在要好好写,尽量写全写完整,别管后面能不能用上,先写上比较好,总好过皇帝那边需要信息他却没有写,然后再来信问他比较好。

裴清感叹的时候,京都内,皇帝也在感叹裴清的离开。

说实话,裴清刚离开的时候皇帝还没什么感觉,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当科举制被拿出来后,皇帝就越发地想念裴清了。

和裴清猜测的差不多,科举制的雏形被拿出来后,一下子就让整个朝堂都震动起来,原本还有官员在说裴清和厉王的事,这下所有官员的注意力全都放在了科举制上面。

一些从底层上来的官员对于这个科举制很是支持,毕竟如果还是原来的选拔制度,他们家中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回到古代当咸鱼》 100-110(第8/13页)

的人想要当官那是千难万难,而且他们还算是改朝换代后才有了这个机会当官,但是只能算是一些特例,尽管这个特例多了些,可随着朝政平稳,他们这些特例也会越来越少的。

毕竟和世家相比,他们没有获胜的可能,也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可要是有了这个科举制,尽管学识水平和世家教出来的人比会差一些,可他们也是有了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放在之前,他们连机会都没有。

而一些世家出身的官员则是极力反对,科举制对他们的利益侵害可不要太大了,以往的选拔制度,只要是世家出身的,你捧捧我,我推推你,家族子弟想当个官很是轻松,可要是多了这科举制,和他们竞争的人就多了很多。

尽管世家子弟当中才能出色的人自然是不怕这些的,可谁家都有几个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科举制就让他们上升的道路彻底中断了。

虽说皇帝并没有说之前的一些选拔手段是不是彻底废除,可显而易见,有了新的选拔手段,之前的选拔手段能提拔的人选自然要减少,这些减少的份额自然是要先从优秀的人里挑,那家族里为了挑出合适的人选,怕是也要闹出一些矛盾来。

皇帝本以为很快就能开始讨论科举要考哪些方面的学识,没想到朝堂上还在为科举制而争论不休,都没有进行到下一步,这就让皇帝有些不耐烦了。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皇帝还是可以忍耐下去,然而太子和厉王查到的信息则是让皇帝彻底不想容忍下去。

太子和厉王自从裴清走后,就小心地调查起来,不过说出去的调查理由自然不是他们要查手下人,而是假借着查对方的名义查下去,不光是让自己手下的人查,还再找了些另外的人手调查。

只是对于这些另外的人手,他们也不是那么地信任,而对于他们调查出来的信息,也都是互相对照,来看看其中有没有问题。

而这么一番查下来,调查出来的结果让太子和厉王都有些不敢相信了。

尽管在之前就已经有所猜测,但最开始他们还是希望是有另一方隐蔽的人,欺骗了他们手下的人,不然这个结果实在是太可怕了。

然而不断地调查下去,他们发现并没有所谓的第三方,就是他们手下的人在捣鬼,为了赶走裴清,甚至不惜联手。

虽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紧密的合作,但顺水推舟的事也是做了不少,甚至还互相帮着擦去痕迹,如果不是他们两人将查出来的信息一一对照,恐怕很难发现这一点。

在得到消息后,太子和厉王震惊过后忽然有一些庆幸,庆幸他们那时候去找了裴清,然后在裴清的引导下选择了互助,而不是一个人调查,不然怕是要一直蒙在鼓里。

不,不光是蒙在鼓里,两人都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裴清走后,他们就要开始展开对对方的报复了,而这种报负一旦开始,哪怕后面他们再次发现了最开始的真相,可那时候大概已经斗得回不了头了,再后悔也没有办法。

至于手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太子和厉王一开始都想不明白,最后想了想去找了谢云煜,才从对方口中得到了一个猜测。

只是为了争权夺利,如果他们继续这样相安无事,手下的人如何立功,如何借着夺嫡的名头为自己牟利,既然他们不愿意斗起来,那他们就帮帮他们。

这话彻底让两人心凉了,厉王还好,他对于那些所谓手下本身就比较警惕,因为对方贴上来的时候过于热切了,而他也深知自己能被人看重的是什么,反而是太子很难接受。

因为太子身边的人不少都算是亲友了,尽管亲戚关系有点远,可在太子看来,这群人也是会站在自己这边的,却不承想对方只是为了争夺权势才站在他这边。

调查出这些后,两人又继续调查了一番,这次就不是查什么原因了,而是要查查看到底有多少人在这件事上动过手,无辜的人他们不想波及,可那些动过手的人,也一个不能放过。

只是这时候靠着他们自己的能力想调查个彻底已经很难了,太子和厉王思考过后,决定将这事告诉皇帝,至于说这事说出去会打击他们两人的势力,太子和厉王都不太在乎,因为这所谓的势力与其说是他们的,还不如说他们手下的人借着他的名号自己弄出来的。

这不就是裴清说过的,背锅他们来,好处就手下人收下。

其实在两人调查的时候,皇帝也调查了一下,只是当查到太子和厉王手下的时候,皇帝就犹豫了,没有想好要不要再查下去,毕竟这事到现在还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可要是他调查出来了,那问题就有些大了。

而就在皇帝犹豫的时候,太子和厉王的消息递上来了,让皇帝震怒不已。

太子他们还看不太出来,可皇帝哪里看不出来,这就是一群世家在利用他的儿子们争权夺利,到最后,不管倒霉的是谁,世家反正没什么事。

第107章第107章

皇帝的态度一下子强硬起来,让一些官员欣喜若狂,却也让一些世家出身的官员陷入了茫然,明明皇帝之前的态度看着还比较和缓,怎么突然就变了态度。

皇帝的态度转变得有些突然,这让世家们想不通。

眼见他们没有办法扭转皇帝的心意,世家出身的官员也只能暂时退却,毕竟面对当今圣上,皇帝态度坚定,他们想要改变皇帝的想法也很难,不如先退一步另想办法。

只是他们还是想要知道是什么导致皇帝的态度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猜不到原因,那就要调查,必须找出其中的缘由来,不然这种事再来一次,他们实在吃不消。

而这一调查,他们就发现了一个事,太子和厉王先后去找了皇帝,而在太子和厉王找皇帝之前,他们去了谢府。

虽说谢府是谢云煜的府邸,裴清现在也不在京都,可在京都官员看来,谢府指代的就是裴清,尤其是太子厉王过去的话,和裴清有很大关联。

而再联想一下谢云煜这次对于科举制的支持态度,调查的人产生了一种联想,这事是不是裴清弄出来的。

这不是他们无端猜想,实在是有逻辑在其中,虽说裴清这些天离开了京都,可裴清和谢云煜的通信却是很密切,他们之前没调查就注意到了,只是不清楚到底是多久通一次信,而现在一调查就知道居然三天就通一次性信,那这京都发生的新鲜事,哪怕裴清在外地,恐怕也不比在京都了解的少了。

裴清做过那么多事,调查者自然看得出来裴清对于百姓的关切,像是科举制这种事,裴清只要了解到了,那肯定是要支持的,而这一支持,他岂不会写信回来。

如果想要证明他们的想法,那就要去查看一下裴清送回来的信,只是去谢府偷信这事没谁敢做,毕竟谁不知道谢云煜对裴清有过溺爱,让对方离开京都后有多舍不得,他们敢去偷,那肯定是要被发现的,至于发现后的结果,看看之前得罪了裴清的人的结果就知道了。

不是不能得罪他,只是就这么得罪了谢云煜,他们感觉实在是不值得。

毕竟哪怕知道信上的内容了,那也不能让对方伤筋动骨,只是明白了一个真相,和损失相比实在是差太多了。

既然裴清是支持科举的,那太子和厉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回到古代当咸鱼》 100-110(第9/13页)

王上门的时候是不是就从谢云煜口中知道了裴清的态度,然后就去找皇帝表示了自己的支持意思呢。

虽说太子和厉王身边的人都是在说科举制的一些问题,可他们也清楚,科举制算是一个利国利民的治国之策,不管是哪位皇子,只要表达了对科举制的支持,而科举制又真的成了,那之后因为科举制而当官的官员多少也会对他们有一些感谢之心。

那指不定太子和厉王都是在摇摆中,然后裴清的支持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对方彻底倒向了支持的一方,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有人觉得这不太可能,毕竟这事这么大,怎么可能只是因为裴清而让两位殿下作出决定,可有人觉得可能性非常大,裴清之前对太子和厉王的影响就是例子,这次虽然问题更严重了些,但是怎么不可能呢。

有人忍不住去试探着问了下太子和厉王当时见皇帝是为了什么事,不过直白地问肯定是不好问出来的,对方不但不会说,反而会暴露他们这边的心思,于是迂回着试探了下,看看是不是和裴清有关系。

太子和厉王去见皇帝的事其实说到底是和裴清没有关系,但是碍不住裴清的身影在整件事中不断出现,而这么一问,就让太子和厉王脸上露出了端倪,这下问话的人心里就有数了。

裴清做梦都想不到,自己都没有在京都了,居然还能背上这么一口大黑锅,对方误打误撞地居然猜中了一部分的事实真相。

而在验证猜测的正确性后,之前设计裴清离京的人彻底傻眼,他们没想到裴清就算不在京都,对于太子和厉王的影响居然也这么大,这让他们恼火又愤怒,还有一丝挫败。

不管是前朝还是再前一些的朝代,哪怕是天子近臣,只要离开了京都,远离了皇权最盛的地方,那他们的影响力也就逐渐小了起来,更别提影响到改变官员选拔制度这样的大事了,对方能收到消息就算他人脉宽广。

哪知道裴清居然这般的不讲武德,离京了也就罢了,消息灵通就算了,影响居然还维持得这么久,这么好。

“不如让他再走远些?”有人出声说道。

在他看来,之所以裴清还能有这样的影响力,不过就是对方走得还不算远,真的远了,哪怕是还能来信,那裴清收到消息后再传达消息过来,其中的时间也很长,自然做不到如今这般的影响力。

“你怎么让他再走远些?”有人冷哼回道。

这次裴清出京也算是他自己想出去,那自然是他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了,真要让他们出手,想要将裴清赶远点,办法还真不好找,因为裴清虽说影响力大,但是对方身上的官职基本是散官虚职,想要找出对方的破绽,让裴清强制去偏远地方,他们一时半晌的还真找不出问题。

“这裴清他明明就是朝堂中人,怎么就这么怪异?”问话的人想了一通后,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在场的人都有丰富的朝堂斗争经验,可是说如果裴清进入了他们的领域,想要不脱层皮就离开那是很难的,可偏偏裴清不走寻常路。

以往没有想着对付裴清的时候,他们只是觉得裴清还是个少年人,对于权势利益不怎么看重,可现在想要对付裴清,这才发现对方的难缠之处。

别看裴清现在没有什么实际官职,好像不会给人压力,可是看看他身边的人,再看看他的影响力,只要裴清想,那是随时可以当官的,而且官职还不低,这么一想,裴清其实一点损失也没有,反而得了个好名声,轻易不能打破的金身。

而这时,裴清从叶兹最新送来的信也到了,虽然是给皇帝递的信,但是考虑到信件的安全,裴清还是先转送给谢云煜,让他代为递交。

看完信上的内容,谢云煜无声地叹了口气,有些心疼裴清。

虽然裴清这次离开让他很是舍不得,但是三天一次看看裴清送回来的信,他感觉这次出门对于裴清来说也算不错,这几年裴清在京都也没有怎么歇息,不是在做事,就是在做事的路上,而崇文馆的课业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次裴清难得可以这么放松,也是件好事。

虽说裴清到了叶兹之后又弄出了什么暖炕来,但是他看过,这暖炕大部分还是要让工匠来做,裴清的工作其实不多,这样的话也还好。

前一封信明明就是暖炕的事要告一段落,裴清要彻底地放松,结果裴清又给自己找了一套石炭的动作,就让谢云煜有些无奈。

从裴清信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出来,这石炭很重要,既然这么重要,那要做的事肯定不少,裴清之前才稍微休息了多少时间啊,这……

只是有事情了,谢云煜也不能让裴清不做,只能按照裴清的叮嘱,将信转送给皇帝。

这封信的内容虽然他没有看,但是以裴清给他写的内容来看,也能猜到几分了,确实很重要,不能轻易让人知道,不然的话,裴清的一番好意就会成为其他人趁机牟利的机会,这是谢云煜不能容忍的事。

见到谢云煜过来,皇帝以为谢云煜是要来和他说一些关于科举考试内容的问题,毕竟这算是皇帝这些天和心腹们商量的大事,本来这是要在朝堂上讨论的,只是世家做出来的事让皇帝实在是厌恶,宁愿压力大一点,也不想和他们虚与委蛇。

而皇帝的这些心腹尽管有些也是世家出身,但是世家和世家也是有所不同,更何况,他们作为皇帝的心腹,自然是偏向皇帝这边,不然失去的可比得到的多得多。

谢云煜摇了摇头,将裴清的信送了上去。

看到谢云煜的这个态度,皇帝眉头微挑,感觉到一些不对劲,接过信一看,神情就是一变。

冬日苦寒的边塞之地百姓取暖是个大问题,甚至不光是边塞的百姓,就连京都百姓取暖都是一个问题,京都的人太多了,这附近山上能砍伐的柴火都砍得差不多了,不得已只能从外地运输木炭过来。

可运输来的木炭大多都是由权贵人家分走,真正穷苦的百姓想要取暖,那只能是一大家子人凑在一起取暖了,可这显然也不是个解决的办法。

若是这石炭真的能如裴清所说的一般作为常用燃料,那不光是可以用来取暖,还能减少百姓对于柴火的依靠,或者说百姓舍不得买这些石炭,可是大户人家就不在意,那剩下的一些柴火自然就可以让百姓使用了。

只是高兴了没一会,看到裴清后面对于石炭开采使用的种种顾虑,皇帝不自觉地皱起眉来,裴清的这些顾虑说得确实很有道理,这石炭还当真要好生注意。

而要约束一件事,自然是需要让这件事有法度可以管束,不然就算是皇帝,无缘无故地阻拦人获利,也不是那么好办的。

皇帝立刻让人喊了刑部尚书过来,这石炭以前没有什么人注意到,开采自然容易不受控制,朝廷要在其他人行动之前做好应对。

第108章第108章

刑部尚书被喊过来的时候还以为皇帝是要找他谈论科举事宜,毕竟这科举也算是头一次出现的新鲜事,自然要定下考试的各种律令来,没想到进殿后才得知是要规范一下石炭的开采事宜,准备将这石炭当做取暖的燃料来用。

石炭?

刑部尚书想了好一会才想起来是什么,倒不是他府上有用过石炭取暖,而是见过有人利用石炭毒杀他人的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回到古代当咸鱼》 100-110(第10/13页)

子,因此对这石炭有几分印象。

皇帝看出刑部尚书脸上的端倪来,问道:“怎么,卿家是觉得哪里不妥吗?”

刑部尚书犹豫了一下,还是将他对于石炭的了解说了出来,石炭此物作为燃料确实不错,可其中的毒性若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这石炭拿出来就是祸害百姓了。

皇帝哈哈一笑,将裴清递过来的信拿给刑部尚书看,他倒不担心上面的一些信息泄露出去,毕竟这事除了谢云煜知道,他知道,那现在也就是和刑部尚书说了,刑部尚书要真敢泄露出去,那他自身的麻烦就大了。

刑部尚书接过信看了起来,发现写信之人对于石炭的问题甚是了解,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不知道这个办法有没有用,但是试一试就知道了,况且以对方对石炭的了解,就算不能全部清除毒气,应当也能清除掉一部分了。

看到这里,刑部尚书对于写信之人有些好奇,只是信看到现在,也只是能看出写信之人和皇帝关系较为亲密,没有寻常臣子和皇帝交流的那般严肃,可对方到底是谁,他还是猜不出来。

刑部尚书继续看下去,看到上面写的石炭开采可能出的问题,顿时明白皇帝为什么会喊他过来了,这事只能以律令来阻止,不然不好管控。

而这写信之人的身份,看到最后面的落款,刑部尚书只觉是意料之中,毕竟从这信中的内容,他就隐隐约约的猜到了几分,这种上数据的书写风格实在太符合裴清的习惯了。

像科举这种一眼就能看出重要性的事情制定律令自然需要不断拉扯才能彻底制定,而石炭这种矿物开采则是要简单不少,毕竟有前例可循,况且石炭的开采并不涉及多少利益纷争,要制定律令并没有多少阻碍。

等裴清收到谢云煜送来的信后,不由得松了口气,只要朝廷能管好石炭的开采,那这石炭的利用就对百姓是有益处的。

其实不光是燃料多了一些,裴清这些天还发现了一个利用石炭的好处,那就是草木的破坏会稍微减缓,小地方还好,人少草木多,影响不大,可是像是京都东都这般的大城,人口过多,对于城池周边的环境影响很大。

一年两年的没什么,时间长了就能看出问题来。

既然保障都安排好了,裴清就去喊来了甘方,让对方一起跟着研究下石炭的利用。

裴清知道洗煤,但是洗煤的具体操作,已经如何将煤炭分出等级来,他就只有一些纸面上的知识,没什么实践,这时候就需要甘方这个对石炭很了解的人来帮忙了。

甘方听到裴清说的洗煤过程顿时如获至宝,正好家里还放着一些石炭,赶紧就开始研究起来,看看这石炭到底需要粉碎到何种程度洗起来刚好,洗完后石炭怎么分出等级来。

这分等级不光是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还能降低一下煤炭的价格,比如说等级高的精煤价格高,但是用处也可能更加的广泛,而等级差一些的煤泥,用来当普通百姓的燃料也恰当,而价格也要低些。

这些裴清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些概念,想要真正的拿出具体的标准来,还是得看甘方的。

裴清本以为甘方会觉得这个任务太难了,没想到甘方收到任务后很是振奋,因为从裴清的话中,甘方就听出来这石炭怕是有大用处。

甘方之前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失误而懊悔,在他看来,现在就是他弥补的机会了,自然要好好地把握住。若是石炭能再次绽放光彩,他之前的准备也不算是白费了。

裴清和甘方研究石炭的动静不大,但是叶兹城内新鲜事格外地少,自然也显得有些显眼。

对于石炭,叶兹城百姓的感觉很是复杂,在很是难熬的冬日里,石炭刚出来时,虽说有中毒的危险,可是也为他们节省了一些燃料,让他们熬过苦寒的冬日做了一些贡献,可是石炭的毒气也让他们很是畏惧,毕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毒气给毒死了。

而现在,裴清要来研究石炭,虽然不知道能研究出个什么来,但是百姓们不少人都知道裴清之前的事,还是对他有些信心,希望裴清能真的去除掉石炭的毒气。

这只是普通百姓的想法,他们最多也就是再想想能不能去捡些石炭回来,万一裴清想出办法来了,那他们就能用上了,而叶兹城内的大户人家想法则更多,他们立刻就想到了叶兹城外的石炭矿,以前这些石炭作为没什么用处的燃料,自然不被人放在眼里,可眼看着说不定能成为好东西,有人就心动了。

然而心动后还没等他们行动,就发现朝廷颁发了关于石炭开采的法令,只有朝廷才能开采,除非得到朝廷许可,不然不允许私人开采,若是被抓到会从重处罚。

法令的出现顿时让一些想要趁机发财的人死了这份心,倒是还有人想要蒙骗百姓,让百姓去开采这个石炭矿,他们就低价收购,赚上一笔,万一被抓住,那也是百姓的事,和他们无关。

只是蒙骗百姓这事放在以前或许还有实施的可能性,毕竟朝廷的命令归命令,可百姓不一定知道,被当地的豪绅地主蒙骗做了违法的事也常有,可这几年,朝廷不断地有新告示下来。

而且不少告示内容都是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好,这么几年持续下来,百姓们对于朝廷的信赖增加了很多,对于公告也更加地重视了,毕竟你不重视,那你可能就比别人慢了几步,那好事也要慢一些。

所以到现在,朝廷的告示一下来,百姓们都会赶紧去看看是说了什么,而这么一看,自然就知道石炭不能开采,这万一被官府抓住了,那麻烦就大了。

再说告示上也清楚地说明了随意采矿可能导致的后果,更是让百姓不敢轻举妄动,这土地要是被破坏了,那他们不得吃土去,至于说挖坑可能发生的事故,更是让百姓有些畏惧。

当然,遇上那种露天煤矿,捡点煤炭回来是在所难免的情况,不过因为官府清楚地说明了原煤的危险性,倒也没有几个人真敢用上。

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升温了,取暖也不是那么的重要,至于说用煤炭来作燃料烧一下饭菜,危害是有,但是没有用来取暖严重。

毕竟做饭菜的时间就那么短,甚至人还可以离远一些,不去闻毒气,而取暖的话则是需要人靠近热源。

而告示之所以这个时候公布出来,一个是因为律令准备需要时间,二也是裴清的建议,只有等天气不那么的冷了,煤炭才不会那么的让百姓在意。

而百姓们的反映也证明了裴清的想法是正确的。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甘方关于煤炭的研究也逐渐加深,甚至已经将洗煤的整个过程都研究了个通透。

甘方在研究洗煤,而裴清则是让他带来的几个工匠弄出了炉子,包括砖砌出来的炉子和铁皮炉,样式已经弄的差不多了,现在就剩再研究出流水线制作的步骤。

毕竟流水线制作可以降低炉子的制作成本,不然单人制作成本太高了,也影响炉子的销售情况。

除此之外,借着洗煤弄出来的煤泥,裴清顺便还将蜂窝煤给弄了出来,一开始裴清还没有想到要加黄泥,就发现煤泥想要塑性有些困难,因为煤泥间的黏性有些低,后来裴清才想起来记忆中蜂窝煤需要添加黄泥。

而加入两成的黄泥后,蜂窝煤塑造起来更容易成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回到古代当咸鱼》 100-110(第11/13页)

而且燃烧的时间也更加地长了,成本还降低了。

裴清还发现了加入黄泥的另一个好处,用火钳加蜂窝煤的时候,之前没有加入黄泥,哪怕是塑形成功的蜂窝煤,最后夹起来也很容易散开碎掉,那这换煤就很麻烦了,可加完黄泥就结实了很多。

将最近的研究成果写了出来,裴清很快就将信送到了京都,毕竟煤炭不能私人开采,那他也算是私人,不能随便来了,研究一下子煤炭是可以的,但是真要开采的话,还需要朝廷同意。

不过裴清也不打算在这件事上掺和太多,虽然煤炭的开采算下来能赚不少银子,可他赚得也不少,甚至自家的小金库每年都在不断地进账,参与煤矿开采对他来说也只是多了一项任务,更加劳心劳力的。

毕竟煤矿开采涉及的工人很多,而危险也不少,其中的压力和别的赚钱行当比是大了不少。

裴清只想在煤炭开采出来之后做一点加工生意,赚得可能少点,但是压力也小点,而且做一个加工生意的话,裴清觉得自己这个煤炭加工厂开出来,也能让叶兹城一些百姓好过些。

至于蜂窝煤的销售情况,裴清倒是不太担心,叶兹城位于边塞,可交通还算发达,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路过这边,只可惜之前叶兹都没有特色产业,赚不到这份钱,但是现在多了煤炭,情况应该要改善些了。

第109章第109章

对于南来北往的客商来说,叶兹城就是他们商路上的一个落脚点,除了边塞的身份,以及采购羊毛的便利之外,就没有什么特殊的了。

而这段时间来叶兹的客商却发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暖炕是一样,不过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虽然暖炕是有些新鲜,但也没有冬天那么让人震惊,而另两样新东西才是让客商们很是惊喜。

铁皮炉和蜂窝煤这对组合刚推出来的时候还不太受欢迎,铁皮炉一开始不受欢迎的原因很简单,在叶兹定居的百姓大部分都不太需要铁皮炉子,用石头砖块搭一个炉子非常的简单,虽说不便于挪动,但是一般情况下,百姓也不太需要经常挪动炉灶。

至于蜂窝煤,则是因为定价,尽管这定价和柴火相比并不贵,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柴火可以自己去捡拾,这蜂窝煤要花钱买,多少让百姓们犹豫了。

虽说不少百姓都在煤炭处理厂里做过活,赚了些钱,可也有人不太舍得买。

只是有不舍得买的,就有愿意花钱买的,毕竟柴火找起来比较麻烦,很费时间精力,以前是不得不去找,现在有了更便利的购买途径,不如就试试看,这钱袋里还有些钱在。

而这一试,百姓就发现了蜂窝煤的便利之处,这可比柴火经烧太多了,用的多的时候三四个蜂窝煤就能顶一天了,要是节省的话,一天只用两三个蜂窝煤也不是不行,而且这一天,想烧点热水随时都能做到,只是不开炉门的话多需要些时间。

这喝开水也是裴清之前宣扬出来的一些生活常识,只是叶兹这边本来燃料就不足,哪里能日常地烧开水喝,那自然就是随便喝生水了,想要喝开水,条件不足。

只是现在有了蜂窝煤,这蜂窝煤烧起来就不能浇灭,只能就这么烧着,叶兹这边以前燃料稀缺,看着蜂窝煤就这么干烧着实在心疼,就在炉灶上面烧些水,也算是利用上了。

而蜂窝煤的便利之处很快就在叶兹当地传开了,一下子,其他舍不得的百姓也都愿意尝试一下,因为他们算了一笔账,他们这边去煤炭加工厂干活的话,赚到的钱其实比他们为了省钱特意去捡拾柴火多些。

加之裴清这边还出了个员工内部价,只要在煤炭加工厂干活,赚到的钱用来买蜂窝煤的话更便宜些,这么一对比,似乎买蜂窝煤更划算些。

要是这蜂窝煤不好用也就白了,可明明是比柴火好用,这不用似乎就吃亏了,一时间,蜂窝煤在叶兹城彻底铺开了。

至于叶兹城的富贵人家之所以一开始没有怎么买蜂窝煤,倒不是因为定价原因,而是担心蜂窝煤的安全性,百姓对这点倒是不太担心,他们对裴清有种习惯性的信任了,觉得裴清既然做出了蜂窝煤,之前还拿出来测验证实了蜂窝煤的安全性,那只要不是紧闭门户的烧就没有什么事了。

只是大户人家还是不太敢信,直到看到叶兹城内百姓都烧起蜂窝煤,还都没有事,这才试探着用起了蜂窝煤,而这一用,他们也发现蜂窝煤的好处了。

一时间,蜂窝煤在叶兹城遍地开花,原本裴清还想着这蜂窝煤刚做出来,可能需要等客商们传开消息,蜂窝煤的生意才会开始赚钱。

结果叶兹城就将煤炭加工厂的蜂窝煤给全买掉了,直接开始赚钱了,都不需要裴清等等。

虽说铁皮炉子的生意没有什么赚头,但是这是裴清早就预料到了的,并没有太在意。

只是当客商开到叶兹,看到四处用着的蜂窝煤后,再一打听,对于这铁皮炉子就心动起来。

要知道在外地行商,这路上最难熬的时候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能露宿野外,一到这时候,生火做饭就是个难题,有时候就只能啃一啃随身带着的干粮,至于喝水也是有些麻烦。

以前不懂,生水喝了也就喝了,可是自从知道喝生火可能导致的问题,客商们就不太愿意喝了,别到时候银子赚到了,人却没了,那岂不是倒大霉。

只是这喝开水在家中是容易,可出门在外就十分麻烦,因为人渴起来可是不管时间的,而这铁皮炉子则让客商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铁皮炉子也不算多重,加上附带了一个提手,提着移动很方便,也很适合商队携带。

如果这铁炉子用的是柴火的话,可能会有些麻烦,毕竟柴火太占地方了,至于说在路上捡拾柴火,多多少少也有些麻烦,毕竟干柴不易得,湿柴不容易着就算了,还烟很大,偏偏叶兹这边还有配套的蜂窝煤,蜂窝煤占地小,买一筐蜂窝煤都能用上好一阵子了,简直就是旅游必备的佳品啊。

在客商的热情中,铁皮炉被抢购一空,因为有些客商不光是想到这铁皮炉自己路上适合用,还有一些路上行商的客商会喜欢,只是那些客商不一定会走到叶兹来。

毕竟不是一条商路,也不太可能为了个铁皮炉和蜂窝煤专门过来一趟,那他们现在先买了些回去卖,岂不是正好赚上一笔。

裴清刚听到负责销售铁皮炉的掌柜说铁皮炉被卖光了,甚至还有人预订铁皮炉,都以为自己是在做梦,毕竟前些天因为铁皮炉滞销,对方还很是犯愁,担心让裴清亏本了,这突然就说卖光了,怎么看怎么怪异。

见裴清还不太信,掌柜的也有些尴尬,他之前也没想到这铁皮炉销售热潮来得这么快,赶紧将账目递给裴清看。

看完账目,裴清才知道为什么这铁皮炉卖得这么快了,本来他以为客商过来了,一个商队也就买几个铁皮炉,顶天不超过十个,结果现在是一个商队和批发似的将铁皮炉买走,甚至不光是铁皮炉,还有蜂窝煤。

有些商队买了这些货物后干脆也不往前走了,毕竟商队东西也买得差不多了,本来剩下的点位置是要往蛮族那边去的,毕竟蛮族那边虽然也凶恶,可是正因为凶恶,有好东西也卖不出来,更卖不出价钱,他们这边冒点险赚到的银子更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回到古代当咸鱼》 100-110(第12/13页)

虽说这两年因为羊毛生意兴隆,蛮族那边好沟通了不少,可碍于蛮族的名声,去的商队也少,赚的也都还可以,不过现在有了铁皮炉和蜂窝煤在,不少商队还是决定回头算了。

反正这春日,蛮族能卖的东西也少,少走一趟也不算什么。

只是还有些商队是约好了的,不好违约,就只能往蛮族走一趟了,而这一走,就让蛮族也注意到了铁皮炉和蜂窝煤。

在草原上,燃料也是很重要的东西,毕竟大草原上的树木稀少,而草虽然多,但是都是作为牛羊马的饲料存在,若是用来当燃料,一个是浪费,一个也是根本烧不了多久就没了,因为大部分时候都是用干燥的粪便当燃料。

只是用干燥的粪便当燃料和蜂窝煤比起来,那前者的劣势就太大了,以往草原上的蛮族贵族也喜欢用木炭,只是木炭大老远地运过来,价格就太昂贵了,哪怕是贵族要脸面,也不乐意花这般大价钱购买。

尤其是得知大盛这边的木炭原本价格是多少,再看客商送过来的木炭就多有嫌弃,而蜂窝煤就不太一样了,和木炭相比,运输成本首先就少了一大截,所以价格也低了一些。

尤其是和铁皮炉搭配着使用,更是符合蛮族的生活习惯,因此对于客商带来的这一批铁皮炉和蜂窝煤,可谓是喜欢得不行,一下子就买空了。

因为买的时候太多,以至于商队自用的炉子都被买光了,回来后不得不准备在叶兹城再次采购一些。

只是他们这一次采购就和上次不太一样,上次是想买多少买多少,对方还担心他不买,而现在,这才过去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商队发现这蜂窝煤和铁皮炉买起来就有些难了。

不但要限购,而且买起来还要抢,不然轻易抢不到。

一问才知道叶兹的蜂窝煤和铁皮炉随着客商的扩散,名声一下子就传到了外地去,引得不少人都对于这个蜂窝煤好奇得很,买的人也多。

尤其是京都的人,以往裴清弄出了什么新鲜的东西,京都的人都是第一个用上的,他们也都习惯了这种优先,而现在他们发现,裴清离开了,什么新鲜的东西都是在外地转上一圈,然后传到京都来,他们才知道了。

那暖炕传到京都来的时候,京都的天气都暖和了不少,还是有不少人想在自家砌一个暖炕,只是砌暖炕的方法没传过来,随便做又怕做得不好,到时候被人嘲笑,这才没在京都掀起什么潮流。

而这蜂窝煤他们虽然也没能赶上,可这东西显然是能从客商那边买来用一用,而这一用,就爱上了。

和柴火相比,蜂窝煤显然是省事得多了,尤其是搭配铁皮炉使用,更是绝配。

只是铁皮炉还好说,买了能用很久,可蜂窝煤就是消耗品,用了就要再买,尽管叶兹离京都的距离算不上很远,可这一来一回的运,加上叶兹当地也用蜂窝煤,以至于蜂窝煤作为一种燃料也变得紧俏起来。

其实在京都附近也有煤矿,只是朝廷在这边行动起来就慢了不少,加上开采比叶兹要稍微有点难度,因此直到现在,还处于开发状态,什么时候出煤都不知道。

这效率对比一下叶兹那边的速度,让京都的人莫名地有些怀念裴清,以前裴清在,他们没感觉,现在才发现裴清是真能让他们加快干活的效率。

第110章第110章

看看裴清在叶兹城的办事效率,再看看京都这边的办事效率,皇帝忍不住叹了口气,有些后悔让裴清就这么走了。

不,之前让裴清走也算是为了裴清好,这科举制的提出确实没有人怀疑到裴清头上去,可裴清这一走就走了这么长时间是皇帝没有想到的。

皇帝一开始还以为裴清顶多就是去叶兹稍微待一阵子,等京都这边的风头一过就回来了,谁知道裴清在叶兹那边一待就那么久,可皇帝现在还不好随便叫裴清回来,因为裴清手上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直接喊他过来更耽误事。

不只是皇帝官员想念,太子厉王和高岩他们也都是很是想念裴清。

尤其是太子,在调查出身边人的企图后,太子越发的感觉裴清难得。

其他人都是想借着他的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裴清,或许裴清带着他一起赚钱也是有点借势,这点太子清楚,可他同样清楚,只要裴清愿意,任何人都愿意借势给他,包括皇帝,也包括那些对裴清有意见的世家。

因为裴清是能真真切切地让他们赚到银子的,这世上没有谁会嫌弃到手的银子多了,尤其是这种清爽干净的赚钱。

别看那些世家官员对于裴清的行为很是不满,觉得他是与民争利,可真让他们也有机会在里面掺一脚,他们马上就能将那些话给抛之脑后。

只是因为手下的事,太子也不好意思特地给裴清来信让他回去,这么一来,太子对于身边人的态度就越发地冷淡了些。

没做过什么的人虽然也能感觉到这股冷淡,但是更多的还是看出太子的性格变得坚定了些,不那么容易被一些人左右,虽说对自己稍有些不利,但太子的这个转变显然是好的变化,他们也很是欣喜。

毕竟他们算是太子一派的人,自然也希望太子能早早地立起来,不然随着兄弟长大,皇帝逐渐老去,太子要是对手下还是原来的那个态度,固然显得和蔼,可多少也是让人有点不放心。

至于做过什么的人,那面对太子的这个态度就有些在意了,毕竟他们之所以会想着赶裴清走,那也是想要更容易左右太子的想法,裴清就是这条路上的绊脚石,而现在,太子的态度反而更不好左右,那就麻烦了。

尤其是他们也注意到,身边一些参与过之前那件事的人,这些天似乎在太子身边待的时间短了,还因为各种原因被调离了太子身边,虽说都有正当理由,可多少让他们感觉有些不对劲了。

其实按照太子的想法,他是很想将这些人全部甩开的,只是皇帝那边不能同意,因为他们和太子的关系亲近算是众所周知的事,如果一下子就将他们全都处理了,固然是可以处理得干干净净,可也会伤及太子。

打老鼠伤及玉瓶,这是皇帝不能允许的,所以只能慢慢地处理。

反倒是厉王那边好办,厉王的态度一贯是忽冷忽热的,突然翻脸也是很正常的事,虽说这次翻脸的人数比较多,波及的范围也广,但是会去厉王那边的人都清楚他的性格,也知道冒险投资会有亏本的风险,失落完之后就收拾收拾心情,准备下一波。

他们倒是没有去接触三皇子,原因很简单,三皇子不好接触,况且厉王翻脸归翻脸,可等厉王心情好点了,他们还是能回去。

***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眼看着裴清在叶兹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皇帝也有些按捺不住,觉得是时候喊裴清回来了,毕竟这科举制他们讨论得也差不多了,是时候该定下来。

只是没有裴清这个提出者的肯定,皇帝稍微有些不安心,毕竟这科举制以后或许就是大盛的国策之一,现在是商讨的过程,还能再更改一下,可要是彻底定下颁发下去,大盛人人都知道科举是怎么回事,那再改问题就大了。

只是这个讨论肯定是不能放在信件上,经过这些天,皇帝也看出来,虽说世家们被他压制住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回到古代当咸鱼》 100-110(第13/13页)

,可那是因为科举制是他提出来的,这要是换个人,那真是能记挂一辈子的。

裴清出策也是为了大盛着想,皇帝不能让裴清暴露出来,况且皇帝也有些想让裴清回来了,他担心继续让裴清在外面浪,恐怕就不怎么想回京了。

因为说实在的,京都对于外地来说多出的那些新鲜玩意很大一部分都是裴清弄出来的,裴清还特意带了工匠走,那想在外面做点新鲜东西轻而易举,甚至还能再发明点新鲜东西,和一般人离京后各种不适应完全相反。

收到消息时,裴清在给裴夫人过生日,今天的裴夫人的诞辰,也算是裴清这么些年来,头一次裴夫人诞辰是在叶兹。

本来裴夫人想着随便过一过就好,甚至对于裴夫人而言,裴清在她身边,就是她诞辰最快乐的时间了。

裴夫人越是这个态度,就让裴清越是有些感慨,想要为裴夫人好好地过一次生日,不过这生日就没有宴请宾客,而是裴家一家四口人在一起过。

只是裴清不知道的事,因为他在叶兹做的事,叶兹城内城外的人都想对他感谢一番,将领们想要感谢他对老兵们的帮助,以及裴清之前做过的对军营有利的事,其实他们早就想要感谢了,只是裴清远在京都,他们也不好贸然地送礼。

至于送给裴家,虽然也算是表达了几分谢意,却多少有些不够,趁着裴清现在在叶兹,又恰逢裴夫人的生日,正是有借口上门送礼,送出来的礼物要么贵重,要么含义深刻。

而叶兹城内的一些大户人家送礼也是看中了裴清,热情得很,在他们看来,裴清简直就像是财神爷一般,这平平无奇的石炭,原本是没人要的东西,现在摇身一变就成了备受追捧的货物,尤其是结合一下裴清之前做过的生意,都觉得这能力堪比点石成金了。

他们平时就想和裴清拉拉关系,只是裴清实在是太忙,或者说不好接近,想送点礼过去嘛,就给退回来了,然后一打听,这东西裴清见得多了,这礼送得一点心意都没有,就不好意思继续送了。

其实以裴清的性格,是不至于做得这么明显的,只是在京都的这几年他给锻炼出来了,不少人看到裴清带着其他人发财,自然也想掺一脚,试图搭上关系,而搭关系最快的途径就是给裴清送礼,礼多人不怪的。

裴清一开始多拒绝了几次还有点不好意思,毕竟对方的态度可谓是太诚恳了,而且他连着委婉地拒绝了几次,对方的态度还一点没有变,让裴清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太不近人情了。

然后谢云煜就给裴清看了看这家的详细情况,从上到下都给扒拉了一遍,这家人之所以这个态度是因为他们也就是表面光,若是不能扒拉上裴清赚一笔钱,就要现原形了。

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能让裴清放下,可偏偏这家人之前还做了不少龌龊事,显然让他们恢复不是什么好事,这就让裴清彻底硬下心肠来了。

也让裴清明白了一个道理,对方送礼,必然是有所求的,有些是他能给的,有些是不适合他给的,考虑到送的人这么多,他也不好一个个地去分辨,那不如都拒绝了。

至于说那些人送的好东西,裴清也是真不缺,因为裴清给大盛做出的贡献太多了,加上还压制着裴清的爵位没有给,皇帝心存愧疚,经常就给裴清赏一些珍宝,甚至有时候还会让裴清去私库挑一些东西。

皇帝的私库或许比不得整个世家的宝贝加一起来得珍惜,可和一家家的人比那还是要稀罕的多,而这一挑,裴清的眼光也高得多了,更加不容易被礼物诱惑。

而裴清被锻炼出来的眼力落到其他送礼人眼中,就成了裴清要求高,这么一来,反而还不太容易得罪人。

不过这次是裴夫人的生日,叶兹城的大户人家觉得他们这次送礼应该是能送上门的,不过考虑到之前送礼不被收下的事,他们还是精心挑选了礼物,不朝贵重的走,而是朝心意走。

对于这些礼物,裴清还有些犹豫,反倒是裴夫人让管家记下来,下次再还礼。

“之前的礼你不收没什么,这次还是要收下,反正到时候是要回礼的,若是其中有什么格外的昂贵的可以退回去,可这么多你都退回去,就有些得罪人了。”裴夫人解释道。

以前单独的送礼裴清不收没什么,这次不收就多多少少地有些问题了。

而除了这些人,还有些送礼人的礼物是裴清很想拒绝,但是又不好拒绝的,那就是叶兹城的百姓。

因为叶兹城将领和大户人家送礼的动静太大,以至于叶兹城百姓也都知道裴清要为裴夫人过日子,一开始是些在煤炭加工厂干活的员工送了些礼物来,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有在野外采到的野果子,也有抓到的猎物,甚至是一些农作物。

后来则是叶兹城的一些普通百姓来送礼,礼物和前面人比要稍微轻一些,可也算是百姓们的一份心意了,因为百姓看得出来,裴家为了叶兹付出了多少,而裴清又为叶兹做了多少,以前他们也没想过送礼,毕竟送的这些礼也太轻了。

可是有人在前面当例子,他们也忍不住想要感谢一番。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