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长子引以为傲道:“和州父老至诚,不枉父亲呕心沥血经营十年……此伞足可传家!”老知州却是摇摇头,拖着万民伞出去,走到船头,轻轻一推。伞骨重,上面绸带布带吸水后更重,打了几个璇儿,就缓缓沉入江中。“父亲!”长子惊诧。老知州不言,眺望和州方向。和州不负他,他却负了和州。明明可以留下与滁州军周旋,更好的庇护百姓,却选择保全己身。“祖父,父亲,你们快来看,这里是什么?”长孙的声音带了惊诧从货舱里传出来。船板上父子两人听到动静,都带了疑惑过去。“多了两个匣子!”长子负责收拾的行李,并不算惊讶:“许是霍帅送的仪程!”之前士绅百姓太多,霍五等人送到城门外就回去,并没有送仪程。这两个匣子,大的一尺见方,小的只有巴掌大。那孙儿四下里看看,再没有外人,才小心翼翼抽开大匣子,给父、祖看。金光灿烂,都是一枚枚金饼,满满一匣子。老知州愣住。那长子很紧张了,看着老父亲不放心。几十年没回老家,回去要置产置地,以后儿孙也要读书生活,处处都要银子。这阖家上下十几口人,正是缺钱的时候。父亲不会耿介到将这个也沉江了吧?方才那万民伞,长子没反应过来,这回却无论如何要拦着。就是那长孙,看着祖父也带了忐忑。老知州为官清廉,家资实在不富裕。全部家产算下来,都没有这一匣金多。霍五正是听闻此处,才叫人预备了这个。老知州叹了一口气,没有说什么,拿起那小匣子打开,里面是一面略简陋的铸铁牌,正面是“滁州霍”三个字,反面是“1”。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新的刻痕。“这是什么符号?”儿孙凑过来,都带了疑惑。“这是大食文,唐杜环在《行经记–大食国》中有记载,是大食国记账所用数字,是‘一’!”老知州摸索着铁牌说道。“这……是霍元帅给的信物?”长子带了小心道。老知州看了儿子,见他眼睛黏在铁牌上,心中叹口气,合了匣子,递过去:“收好吧!”“哎!”长子生怕老爹反悔,连忙收好。如今世道已乱,谁晓得以后会如何。泉州再远,也是大宁境内。倾巢之下,安有完卵?多一条后路总是好的。……和州知州衙门。主薄连带各科书吏,都带了小心。百姓无知,不知和州如今处境凶险;他们这些人却是明白。和州不再是朝廷的和州,那他们这些人继续在州府当值就是“从逆”。要是滁州军长长久久站下去还罢,否则等到和州被朝廷“收复”,清算起来,他们这些人一个都跑不了。关键是就算他们想要“从逆”,也得看滁州军乐意不乐意。没有了生死危机,剩下就是前程事业危机。老知州走了。他们这些人,会不会也被撵走?不想半日功夫下来,压根就没人搭理他们。昨天接手州务那位林老爷,也只打发人传话叫“如常”。那就如常了?三班衙役,簇拥到捕头面前。这以后是什么章程?衙门里那些小老爷们如常,那三班衙役是不是也如常?那捕头眼圈泛红。没有人晓得,数万人相送老知州时,还有一人悄悄离去。罗千户走了。一人一骑,一路往北去了。这捕头知老友此去九死一生,却也只能奉上壮行酒。“混账东西,有甚问的?如常就如常,这里是和州,仗打完了,不会过日子了?”衙役们被骂了,反而心里踏实了。那就如常吧。……衙门里事情多,什么时候都不闲着,一会儿张家来给新生的孙子上户贴,一会儿李家拉着后院的混混,拿着鸡毛指正他偷了自家的鸡。一副太平景象。这就是和州。安逸平和。……霍五一行,走在街面上,看着街道往来百姓。小贩的叫卖声。买家还价声。很是热闹。两旁的店铺,买卖兴隆。一点儿也看不出,这里才经过围城之战,几个主官死的死,走的走。整个和州,已经换了主人。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这是心大、还是缺心眼?”唐光啧啧称奇。霍五看在眼中,却是微微皱眉。霍宝跟在老爹跟前,问道:“爹是担心大本营之事……”霍五点头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州人性格绵软,不喜战火……为了熄战,他们能联合一回,就能联合第二回……”按照滁州军原来的计划,是拿下和州城后,就将重心从滁州迁到和州城,将这里做攻打庐州与日后征伐的后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