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风起长安》 【终章】(第1/2页)
第259章风定长安(三十三)
大明宫内一片混乱,叛军都在找裴宁,然而裴宁不但没有躲藏,反而拾起了地上的横刀。
从前那个连鱼都不敢杀的文弱书生,如今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疯魔。
失去理智的裴宁不仅让叛军们感到恐惧,就连左右也害怕得不敢接近。
这些年来,裴宁将自己封锁,醉心于改革当中,不与人谈笑,也从未笑过。
御史台也因为裴宁的严厉执法而让群臣更加忌惮与畏惧。
“来,来啊!”面对叛军,裴宁怒吼道,“不是要杀我吗,来,来!”
裴宁受伤的手正在流血,但他似乎失去了对于疼痛的感知。
“裴大夫疯了。”左右护卫见裴宁杀红了眼,不想跟着一同赴死,于是纷纷弃他而逃。
叛军们后退了几步,军官从中怒呵一声,“退什么,他只剩一个人,杀了他,就可以获得无数封赏!”
高官厚禄的诱惑,激发了叛军们的勇气,“杀。”
嗖嗖嗖!——
数十支箭从火光中飞出,围攻上前的叛军应声倒地。
“驾!”齐国公主李珺骑着马赶到了裴宁身侧,将几名叛军斩于马下。
“先生。”李珺下马唤道。
裴宁抱着受伤的手,向李珺行礼,“公主。”
“快跟我走。”李珺道。
“他们说臣克妻,只会招来厄运,是不祥之人。”裴宁拒绝了李珺。
李珺却上前一把抓住裴宁的手,“我不管世人如何说先生,但在我的眼里,先生是这个世间除了阿娘以外,最懂阿爷的人。”
“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李珺继续道,“我相信阿爷给我选的人,也相信先生。”
随着叛军在禁苑的阻拦失利,皇后苏荷领着神策军,将宫内的叛军一一剿灭,长安城的叛乱也以贼首被擒而告终。
朝臣与边镇拥立禹王造反,牵连甚广,使得整个长安城都笼罩在死寂当中。
这次的兵变给了李忱很大的提醒,那便是宗室子弟的野心,为了防止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有李姓近亲宗室都被迁居长安,并派察事厅监视,同时也失去了入仕的资格——
元兴十七年,禹王李瀚联合藩镇与朝臣在上元夜发动叛乱。
平定禹王之乱后,李忱开始将宗室与藩镇纳入新政的改革中,派遣朝臣前往各道,接管政务与经济,逐渐削薄藩镇节度使的职权。
——长安殿——
已经暴露的危机得以解决,然而还有隐藏在平静之下不曾发现的暗流,之后的路,也将注定不太平。
“下一次,又不知是何时。”李忱撑着头苦难道,因为道宗皇帝所设藩镇之制,隐患太大,而她也不可能直接废黜,“宫城门未能守住,就差一步了。”
苏荷看着惊魂未定的李忱,“李郎,你总想着从外面更改制度,却为何不想想内呢?”
“内?”李忱抬起头。
“叛军为何能够进入宫城?”苏荷反问道,“是因为禁军之中,也有内应者,他们反对,是因为他们都是男子,而你施行的新政,是在为女子说话,禁军也都是男子。”
面对妻子的提醒,李忱豁然开朗,“我之前一直将重心放在朝堂上,不曾想过军中。”
“那些禁军之所以还听命于李郎,因为你是皇帝。”苏荷又道,“服从,是军人的天职,可人都是有私心,就像杨将军,他对你的做法也是不理解,但因为他是从雍王府出来的,所以才会忠诚于你,但这世间又有几个杨喜呢?”
“娘子的意思是?”
“李郎既然开了女科,何不女武也一同。”苏荷又道,“纵然女子的体能不如男子,但我们也有一腔忠勇,一样可上阵杀敌。”
“并非所有人都甘愿做笼中雀。”苏荷看着李忱,“如果能够号召,那么我就能为李郎组建出一支完完全全支持新政支持改革的军队。”
“纵然无法改变长安城外,但至少宫中会安全许多。”苏荷又道,“那日把守内宫门与长安殿,你也看见了,我们并不输任何人。”
“我明白了。”李忱高兴的起身道,似乎是解开了心中的困扰,她一把抱起妻子,“七娘,你真好。”
“快放我下来,都一把年纪了。”苏荷脸红着说道。
此次叛乱,麟德殿的大臣几乎未能幸免,朝廷降下抚恤,追封官职,又于当年增开科考,同时开始武举,同科举一般,定每三年一考,无分男女。
自此,女子不仅能进入朝堂,也能进入军中,并以苏皇后为首,在禁苑训练了一支由女子组成的军队,号为——控鹤。
控鹤军被纳入禁军之列,其训练与男子军同等,掌宿卫宫城,北衙六军变成了七军。
元兴十九年,御史大夫裴宁改任吏部尚书,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
同年,吴王府传来喜讯,吴王妃崔氏诞下第三女,赐名李岧。
次年,回鹘汗国因多年的内乱而瓦解,北唐派兵援助,稳定政权后,回鹘可汗接受唐廷册封。
元兴二十二年,吐蕃作乱安西,皇帝御驾亲征,命齐国公主监国事。
此时的朝堂,文武官男女比例虽未参半,但女官的占比也已不少,且多任要职,况且还有尚书内省这一全是女子的监督与决策机构所在。
吴王自入宫以来,便极少出现在世人眼前,不管是祭天还是庆典,皇帝身侧永远都是齐国公主。
加上此次命公主监国,众人纷纷揣测,皇帝要立的是皇太女。
自幼陪同在李忱身侧耳濡目染,接受教导,所以刚开始监国的李珺对于政务处理起来还算得心应手。
帝后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李珺不一样的性格,刚柔并济。
元兴二十二年暮春,正月朔,宣政殿大朝。
自从奉诏监国后,李珺便住进了宣政殿日华门外的东宫,也是道宗时期的少阳院。
尚服局送来了礼衣,但是李珺却挑了一件绯色的公服穿上,像官员一样取下金钗,裹上幞头。
——宣政殿——
咚咚咚!
初升的朝阳,伴随着鼓院的阵阵鼓声,李珺在左右宦官与宫人的陪同下踏入日华门,登阶入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