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有实力是真的,可他们肯借钱出来吗?”
李二有些担心,这些人可铁公鸡,平时赈灾,想从他们嘴里抠出点东西来,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平白无故的借肯定是不行的,但只要是给他们利益,利益足够大,他们自然动心!”
李二觉得也有道理,“看来你已经有主意了,你直接说说你的想法吧。”
陈术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首先确定朝廷的偿还能力。然后对准不同的阶层,指定不同的利率。”
“不过也不能无止境的借,毕竟朝廷每年的偿还能力有限。借太多,到了该给百姓兑付,还本付息的日子,却拿不出钱来,那就麻烦了,朝廷信用崩塌不说,甚至引起民变。”
据史料记载,贞观时期,每年的赋税收入还不到3000万贯。
这个时候基本都是只收农税的,而且农税也很低。
像商税这一巨大的财政来源,唐朝却忽视了。不过也正是这一点,促进的唐代商业的繁荣。
所以,朝廷并没有多少收入,财富都集中在民间。
当然了,这个‘民’,指的可不是种地的老百姓。而是指的上面提到的:世家大族、高官权贵、地主豪绅。
陈术继续讲解:“普通中小商人,小家族,小权贵,手里闲置的钱不是那么多,那就对准他们设置一个两年、三年的账期,利息低一些。”
“那些世家大族、高官权贵、大地主、手里的闲置钱财比较多,可以设置较高的利息,但要五年、十年的账期,这能引诱他们多购入较长账期的债券,也好分散朝廷每年的还款压力。”
李二听完,仔细揣摩的一会儿,“依然是这么奸诈,也只有你陈术这么损了!不过,我喜欢!哈哈哈哈!”
陈术好不吝啬的送上一个鄙视的眼神。
李二压在心头的大石终于移开了,心情大好!
吩咐周给事,“快去,让人叫民部尚书戴胄过来!”
经过几人商量后决定:发行国债共2000万贯。
其中400万贯三年期的,年息5%;600万贯是五年期的,年息7%;1000万贯是10年期的,年息10%。
这样账期基本都集中在五年后,有了很长的回旋空间。
其实,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点借款有点小家子气了。但对于不到3000万贯的年收入来说,却有点冒险了。
不过,陈术认为,随着未来大唐版图扩大、粮食品种、耕作方式的改进;以及桑麻种植、纺织技术的提升;5年后还款,根本没有一丁点问题。
决定了这些,后面的事分工完成。
李二去说服朝臣。
陈术开始设计债券。这次不同以往,这是大唐第一次发行国债,得好好设计一下。
三天以后,经李二确认过样品的国债债券全部印刷完毕,可以公开售卖了。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