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父皇,儿臣距离完成你的所愿,不远了(第三更)
秋高气爽,渭水幽幽。
巨大的御船停在了长安东门码头之上。
码头上,无数红衣金甲的金吾卫牢牢的守卫两侧。
更多的军中士卒从两侧,朝着长安城中的军营而去。
长槊林立,旌旗招展。
森严的氛围之下,太子李象,还有长孙无忌,马周,来济,张行成,李元昌,李慎,李福,张士贵,契苾何力等长安所有文武百官,全部站了在御船之畔。
一身黑底金丝长袍的李承乾,手按长剑,然后平静的从御船上走了下来。
岸上所有人,同时拱手道:“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寿无疆。”
“平身吧。”李承乾微微抬头,然后走到了御乘之上,神色淡然的说道:“回宫。”
“喏!”长孙无忌、马周等人齐齐躬身,然后各自翻身上马。
李勣,唐俭,于志宁,阎立德,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从后方而上。
其他人各自按官位汇入队列之中。
太子骑马行在御乘之侧。
长孙无忌和李勣两人跟在御乘之后。
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春明门进入长安城。
李勣虽然目视前方,时不时的,也用眼角余光轻轻扫过长孙无忌。
他的心中微微一沉。
长孙无忌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主动提出过要卸任尚书左仆射。
这一点,从皇帝在定州说的那些话,就能看的出来。
皇帝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见,然而有些事情不能这么看。
大军获胜而归,无数人需要奖赏,不知道多少人会因为军功而官升一等。
然而,最上面的尚书左右仆射却始终不动,这就让皇帝,还有整个朝廷,在辗转腾挪之间失去了很多空间。
到最后,矛盾必然会累及到长孙无忌的身上。
将来必然会出事。
李勣的目光小心的落在了御辇之上,他有些怀疑,皇帝究竟有没有看到这一幕。
皇帝最是深谋远虑,三年之前的布局,到现在才彻底的拿出来,城府和手腕已经有了八分先帝的风采。
李勣轻轻点头,他瞬间就明白,皇帝在故意纵容。
长孙无忌一派的势力太强,想要瓦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里面,就需要借助一些特殊的事情。
至于这件事最后会造成什么后果,李勣也不敢说。
先帝当年就最擅长这些,刘洎的死,就是明证。
李勣脸色微微严肃起来。
每一次大战而归,大军主帅都少不了要被弹劾,从军纪不严到意图谋反,林林种种,总是少不了的。
……
大街两侧,密密麻麻的跪倒了无数百姓。
皇帝回朝,自然百姓跪迎。
李承乾还有没有先帝那样的威望,但是几次大军征战大胜,他的威信自然不必多说。
他这几年不在长安,虽然百姓生活轻松了不少,但对于帝都子民而言,皇帝不在帝都,就等于这个帝都空有其名。
尤其是到了岁末年底,皇帝不在长安,很多往年长安的气氛没有有了。
如今皇帝回归,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李承乾坐在御乘之内,目光轻轻从长街两侧扫过,于他而言,同样是熟悉的感觉回归。
御驾从长街而过,然后从朱雀门入皇宫,但这个时候,皇帝没有直往承天门而去,而是转行东行,直往太庙。
高句丽大战两年,一举而破平穰城。
无数的将士征战沙场,死伤无数,最终杀死泉盖苏文,最后彻底抵定战局。
还有其后的战争赔款,无数收获,李承乾都是要祭告先帝的。
昭陵不方便去,但太庙近在咫尺。
在无数禁卫士卒拱卫下,李承乾带着文武百官,军中立功将士,还有从回朝以来,一直都没有现身的高宝藏,金春秋和扶余义慈三国国王,内外耆老,各国使节,一起来到了太庙之前。
太庙令李奉慈站在贡案一侧。
贡案上摆满了各色贡品。
薛仁贵神色肃穆的捧着一个黑色匣子,来到了贡案之前,然后将匣子直接放在了贡案上。
匣子里面放着的,是泉盖苏文死前穿着的一套战甲。
李承乾没有让李勣将泉盖苏文的尸首运回长安来。
日后,他还需要泉家三兄弟为他效力,覆灭高句丽,这一点人心他还是要收买的。
李勣带着手下亲卫,押着泉男建,泉男产和泉男生三兄弟,还有无数的高句丽权贵俘虏,来到了贡案之前,跪倒在地。
他和薛仁贵一左一右,站在两侧。
李承乾这个时候,才从百官诸王和俘虏的中间走过,走到了贡案之前。
李奉慈将三支点燃高香送到了李承乾手里,李承乾这才对着整个太庙,沉沉拱手,最后开口道:“昔重华嗣德,格于文祖,高密陟后,至于神宗,盖所以敬履端之元,申孝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