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方向已定,那就开始排兵布阵了。不过在此之前,张经提出一个问题,他皱着眉头说:“大帅,是不是一定要先告知苏莱曼二世?”“张侍郎此话何意?”“若是他那边有叛军的细作呢?”朱凤是出于习惯性的思考,毕竟他长期在这里,有什么事情大部分都是和吕宋国主互通有无的。“张侍郎的意思是……”“我军出兵,是为保护大明百姓,这和苏莱曼二世并无牵扯。此外,我军强而叛军弱,此次出兵并不需要苏莱曼二世从旁协助,而且反倒是省了对他帮倒忙的担忧。再有,陛下曾说过,苏莱曼二世有防备上国的心思……”朱凤懂了。就是不打招呼,神兵天降一般的消灭掉叛军。如此一来也能够震慑苏莱曼二世。明面上是帮他,但从此之后他就得担心,若是他不老实,明军会不会也给他来这么一遭?载垚在旁听了心中赞了几句,这张经升官也是比较快的那一类了,看来也的确有几分独到的见解。按照他的想法,这场仗打下来,一石二鸟,石塘港就能安生不少了。朱凤紧锁眉头,思量了一下说:“这样似乎也不错。”其实就是强势了一些。哪有不和国主打个商量,就直接出兵?但这次皇帝派来的张经、郑布这些人那都是急着建功立业的主。郑布提督海军,好几年没战功了,毕竟没对手啊。张经呢?正德十二年及第,短短八年,皇帝提他当兵部侍郎,这种速度实在吓人,他必须得立个大功,否则在朝堂上是难以立足的。至于苏莱曼二世,谁还顾得上他?第八百四十一章宗藩改制所谓的石塘港其实就是巴石河口两岸的一片三角地带,其规模大约是中原一个镇的大小,街道四五条,建筑几百幢,都是围绕着港口而造。到目前为止,连一个像样的城墙都是没有的。因为最初也没有考虑过打仗的问题,且吕宋是属国,属国的百姓和大明的百姓都在这片区域聚居。再有,大明人都心知肚明,这才哪儿到哪儿,总不能就筑个这么小的城吧?从这里开始,若是乘船沿着巴石河向里,不到两个时辰的功夫,其实就是一片密林野外了。尤其是在这种热带的海岛之上,在人类没有获得大机器以前,外面都是树木的天下。本地的土著部落则在靠近水源的平地上生活,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沿着贝湖,似这样的部落就有几十个。这里没有官道,交通不便。规模巨大的骑兵不用想了,不可能远渡重洋,可即便是步卒,大明最先进的火炮仍然重达上千斤,以这种道路条件来运,实在是太慢了。最终明军几个将领一商议,还是选择乘船直插贝湖。这样可以利用好战船上的舰炮。舰炮先将近岸部落全部轰一遍,地面部队随后插进,打扫战场,若是还有口汤,那就各凭本事喝了吧。简单的说,就是水陆并进。考虑到皇子的安全,朱凤让载垚上舰,沿巴石河而上。大明的宝船比这破岛上最大的建筑还大,当地土著也没有什么火器,凭他们手中的长矛大刀就是站在岸边给他投,也投不到船上来。所以完全就是明军船舰对着他们一顿乱轰。“千里镜!”载垚伸出手。初入战场,他还是很兴奋,把这镜子套在眼睛上细细观察。突然,他的视野里多出两个光着膀子在密林中奔跑的人,“那是当地人的服饰吗?怎么如此奇怪?”“有人吗?”张经随即也举起千里镜。“按照成国公所说,着棕色服装、露两条胳膊的便是叛军,看他们的样子应当是出来打探消息的。”“本来这大的一艘战船想藏也藏不住。”之后不久,他们顺着先前的情报,以及对现场的判断确定了一处叛军部落。没别的,开炮。轰轰轰的几声下来,密林中飞出上百只鸟兽。长手打短手,没什么战术与战策,仅是凭着武器就完全压制敌人。但凡是经历过这种场景的人,谁还敢怀疑火器的重要?载垚欣喜之下,道:“还是父皇有先见,想方设法的提高火铳和火炮的性能,仗这样打,怕是历朝历代的第一次了。”“是啊,而且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打到这么远的地方!”“这面湖不错,捕鱼赏景、训练水兵都是个好的所在,他们不知道用好,那就让给咱们!”陆地上的部队则是成国公朱凤亲自带领。最终是的确没和苏莱曼二世通气,明军自己找个清净的凌晨突然对叛军发难。至于石塘港内,也一下子炸了开来,这里的叛乱已经有些日子了,老百姓们也一直在猜,官军究竟准备如何应对。等到突然得知消息,自然是个个震惊。现在明军也贯彻了朱厚照所说的宣传战的重要性,大兵出动之时,在在总督府门前也高高挂起了一条横幅:叛贼阿贝,伤我百姓,大明吕宋驻军奉旨讨还!店铺的掌柜,走遍四方的商旅……大明人一见此景就明白了:明军这是护卫他们来了!而南洋其他国家的人看到则要叹息一声:明人有自己的士兵保护,他们就只能自己多多小心了?因为已经进入军事行动状态,所以石塘港内也加强了巡逻,一队一队的士兵骑马在街道上转悠,正德二十年了,最年轻的士兵长大到成年,经历中都少不了‘汉民族’的这种教育。哪些是本族,哪些是外族,那对待起来可是完全不一样。…………热河,避暑行宫。皇帝在柳树荫下,召集自己的大臣议事。先前在马车上谈到的宗室问题又被重新拿了出来。朱厚照听来听去,基本上臣子们的想法也都了解了。到现在这个阶段,他出手拿掉一些部分宗室的特权和利益,对于整个国家是不会影响什么的。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面子上不好看。先前那个谁说的很对,民间百姓之家也不会轻易赶走自己的族人,皇家来这样做……实在不好。再有就是皇帝本身也会背上恶名。不过朱厚照不在乎这些。他神色平静的与自己这一众阁老和臣子交代,“都察院御史楼天英的奏疏,朕以为是有些道理的。唐太宗也曾说,不可劳百姓以养天子宗族。朕当然明白亲亲之道是要顾的,也明白这些都是太祖血胤,不过朕相信就算是太祖皇帝在世,看到现今这样大的宗室规模,也会对百姓心生不忍。先前朕清查天下田亩,就是为了减一减百姓身上的担子。这次也是一样。我们老朱家啊,人实在是太多了。哪怕是你们这些最聪明的大才,也认不全皇室中人吧?不要说你们,周王府下,周王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人。有的,能生出一百多个儿子,总不至于朕要封他一百多个王爷吧?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天下百姓会恨死我们老朱家。这难道是太祖皇帝愿意看到的?”诸臣都低头默默听着。其实张璁最早拿出来说的时候,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就只是稀稀拉拉的。因为多年过来,人们已经看明白,天子就是‘听’张璁的。现在张璁的位置很稳,这个时候跳出来太过激烈的反对,那皇上可能不把你怎么样。但事后,张璁一定会找机会报复你。所以说要留得有用之身,以待佳时。尤其像是姜雍等载垨的支持者都是这样想的,宗室之事虽大,但他们心中还有更大的事,不能在这个时候陷入太深。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皇帝自己都不在乎身后之名,要给户部的国库省银子。当大臣的还拦着干什么?尤其各地的藩王多有不法,老百姓本身也怨声载道。“皇上圣明。”张璁跟着拍了一句马匹,然后说:“臣等几人也在讨论过,为大明江山计,宗藩俸禄之事宜早不宜迟,不若就趁此机会将这事做了。臣以为,主要的措施可有两条,第一,便是将原先‘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不再降爵’给取消。”其实大明朝的宗室也是有降等袭爵这样的制度的,只不过是部分,也就是“一子承袭,余子降等”。皇子呢,是亲王。亲王嫡子是亲王,其余的是郡王。后面孙子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六世以后,皆为奉国中尉。也就是说你就是血缘关系再远,但只要族谱里查得到你,你就是封国中尉的爵位,每年领俸禄200石。在朱厚照给那帮官员加俸以前,一个五品官的年俸差不多就是200石。不止如此,因为出了朱棣造反这档子事,老朱家是什么都不让这群‘天龙人’干的。然而200石正经吃可能还够,可算起钱来确实也不多。可是朝廷规定啥都不许干,要想挣钱,有个最容易得法子——生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