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朝堂上李东阳等一众重臣来说,那么多的这种奏疏会惹皇帝生气其实在他们意料之中,关键是让刘瑾和毛语文监审,这实在太出乎意料!韩文是户部尚书,第一个被皇帝叫上去的就是陕西清吏司郎中汤有宁。气得他先把此人叫过来大骂了一顿,“陛下天纵之君,所握权柄之重也可堪比当年洪武、永乐皇帝,你若要上书陈奏,至少要理由充分,逻辑通顺。而且要思量清楚后果!如今司礼监、锦衣卫监审,这不是更加要命吗?!”原本没有这回事,他韩贯道毕竟也是声明在外的贤臣,必定不希望事态扩大,所以事情也许不会那么糟糕,至少不会像司礼监那样,沾上点儿边就是一颗人头。可现在大大小小几十名官员一下子让陛下觉得事情搞大了。那就不一样了。毛语文成为监审官,有些迷惑。但是他那聪明的娘子徐雪云就知道,“几十名官员上疏,会让陛下觉得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授意。即使没有,其实‘官官相护’四个字,也能读得出来。总之,陛下会开始想知道这里有没有藏事,因而也才有你和刘公公成为监审官这一节……”“所以会说,这次还真是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毛语文轻轻一笑,言语中有些讽刺。第三百八十四章宦官乱政?刑部的大牢因为塞满了犯人而拥挤,与此形成对比,户部的太仓库则运进了许多赃银。皇帝发怒并不能够让所有的事情都一劳永逸,其关键在于司礼监和锦衣卫的介入。朱厚照这么做的理由当然是不信任他们,官官相护、大事化小,这又不是多稀奇的事儿。所以要派司礼监,司礼监往那儿一坐就是不一样,但宦官一抬头,开始作威作福,其影响一样不小。尤其经过上次宫廷里大肆的杀戮,刘瑾的名声已经彻底败坏。外庭的臣子坚定认为,刘瑾之所以还守规矩就是因为皇帝。但凡管束的松一些,他即会露出獠牙。刑部的大堂升起,顶着个红帽子的刘瑾和毛语文在左右两边角上各自安坐,这让韩文和闵珪都有一丝不舒适的感觉,韩文昨日已经把那个户部陕西清吏司给狠狠骂了一顿,还不就是因为这点。老实说,这种场景,要到宪庙成化年间才找得到。弘治年间的厂卫被压的老老实实,如今正德元年竟有了起势。真是难说好坏。“刘公公?”韩文忍着不高兴,这样打了个招呼。刘瑾老神在在,一副得意的模样,点点头说,“嗯?若无它事,大司徒只管升堂吧。”闵珪脾气不好,憋着怒气不说话。啪!惊堂木一声敲下。“带犯人!!”……扬州盐课之案在京师刑部开审。官员群体本身就对这件事情有些不满,如今看到司礼监插手,就更加恼怒。……刘瑾可不是什么会低调的人,他在堂上会插话、会引导,那些个犯人也有死前疯狂的,他们当堂咆哮,“天下盐官几个不贪?几个不涉及私盐?凭什么朝廷就要定我的罪?!”“荒唐!!”韩文是知道的,锦衣卫和司礼监的人都在,这些话都会传到皇帝的耳朵里,也包括他说的话。“身犯重罪,有负皇恩还不自知,竟敢在这里咆哮!真当本官不敢用刑吗?”刘瑾也皱着眉头,得意的神情中带些嫌弃,“这种蠢货,大司徒还和他浪费口舌做什么?他的话已经承认了自己从私盐中获利,照旨意,秋后处斩即可。”这……此人才上来说了几句话而已,韩文毕竟是当朝的重臣,对于皇帝也忠心耿耿,若论圣宠,即便不如顾佐那些人,但至少皇帝是信任他的。“刘公公,本官还在审案,案情未明,还请刘公公不要多嘴。陛下圣旨叫刘公公监审,既是监审,刘公公自可在这里瞧好、听好,事后将本官所言字字不落禀告于圣上即可,本官绝无二话。可主审官还是本官。”刘瑾被当众顶了一下,也觉得备受羞辱。心中涌出无限的怒火,可恨韩文毕竟不是无名小卒,而且人家说话滴水不漏。他也没办法。“来人!!”一向温和的韩文也开始动火了。这次他挑起盐课之案,其实也是做好了丢官致仕的心理准备。现在都到这个时候了,还有什么可怕?“将此人掌嘴!”……刑部的审案火药味十足,这些犯人大多犯罪事实充分,所以没什么好说的,但人群有不满,不满总要有个地方发泄。司礼监与锦衣卫正好撞到了‘枪口’,是了,好些个文臣对于司礼监的插手颇为不满,尤其再考虑到宦官、锦衣卫……不管是哪一个,它们的存在感都比弘治时更加的强了。于是大朝会之后的京城并没有因此而安静,反而更加激烈,三五文人相聚,就会在酒后说一些宦官之乱的话。朝堂上的争斗似乎永远不能停歇。对这些感到很疲惫的顾佐主动的把盐课的事屏蔽在外,邹澄是什么罪、关在哪里,他一点儿也不关心,更加没有和谁问起过。他现在全部的心思还是在少府。在他关入狱中的这段时间,少府之下设立了一个新的京城规划司。司正和副司正分别为宋衡和张池两人,张池还有规划建设藏书园的任务,此外不夜城有些停滞,顾佐也要让它重新动起来。而且还有修路、白名单等等。可以说,事情填满了顾佐所有的时间,即便是顶着炎炎夏日,他也只得到南城去了解藏书园的实际进展。张池指着他们面前的、三三两两分布的几个池塘说:“当初从藏书楼的计划改为藏书园,所考虑的便是防火。因而属下便想着,藏书园的选址若有近水、沿水则更好。此外有了水以后,在景观上也能多做文章。”“藏书园以‘书香’为理念,初期一共计划修筑八座独立的藏书楼,整体成‘书’字形,每座藏书楼都不一样,各有特色。除了建筑之美,当然也要兼顾陛下所说的实用性,藏书园有南北两座门,中间主路可以通往京师南城,路途不远。而藏书楼中多设桌凳,除了楼内本身,外间于河边也修筑书亭。一切以便于读书、乐于读书为先。”张池说的简单,其实各处要使用的舒服,所考虑的内容和细节会非常多。“本官记得,当初京城规划司有向陛下敬献过图纸。这次藏书园怎么没有?”顾佐的这个提问,宋衡来回答,“确实应有。不过少司徒有所不知,如今我们都是百事缠身,整个少府也找不出几个闲人,而绘图又极为精细,耗费时间不少,所以还没来得及。若是需要,我与张副司马上开始,十天半月应该可以绘好。”绘图主要是宋衡那个弟弟宋越的活,不过他只是善于绘画,具体绘成什么样,那不得一起商量?说不得又得像上次那般熬几个通宵。可当初他们是有时间,现在可不一样。十天半月,已经是很加急了。顾佐听完摇摇头,“这样子搞是不行的。前几日,本官在宫里听陛下提到白名单一词,虽说那是为修路所设。但道理相通,藏书园的绘图,少府也可以对外征集。”宋衡和张池相互看了眼,同时问出了个问题,“如何征集?”“本官是这样考虑的,藏书园的理念你们有了,但具体什么模样还是落在图上更为直观,这次营造虽比不上不夜城,但也有大几十万两银子,让陛下掏那么多银子,咱们这些做臣子的至少要让陛下掏得愿意、开心。否则,胡乱造一造。到时候就该查咱们是不是中饱私囊了。”“而所谓对外征集,一是征集整体的建筑外观模样,内容就是一张完整、准确、美观的手绘图以及必要的说明。除此之外,藏书园内本身也需要营造多处藏书楼,张副司还说每处藏书楼各不相同,所以这也要提供绘图。”顾佐考虑的是他们这些人拿着逼真的图纸去向皇帝禀报,到时候既直观又美观。这叫啥?这叫活儿干的漂亮!宋衡和张池听完都没有意见。他们原先还在考虑,怎么样安排自己的时间,尽快的完成此事。“若你们同意,那张副司便照此去做。以少府的名义,将此事登于《明报》,时间放稍宽些也可以。具体多少银两……”顾佐想着还是不要叫这两人去担责了,他全权定下来,事后禀报就可以。反正银子他没有乱花。“……就定为八千两吧。其实天下奇人异士有的家资丰厚,本身并不缺钱。所以再添一条,便是谁的主意最后被皇上采纳,便将他的名字刻在藏书园的大门处!”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本身也是要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奉了谁的令,由谁主抓营造,现在就是多添一个由谁想出的这主意。宋衡和张池忍不住拍案叫绝,要么说皇帝就是信任顾佐,这份奇思其实和皇帝有时候突然冒出来的想法很接近。因为藏书园落成,必定是流传千古的建筑。眼下京里就已经在到处讨论了,哪怕是朱厚照,其实也低估了藏书园所带来的影响。因为他来自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理解生长在信息传播速度极慢、甚至是有些闭塞的年代里的人对于书本这样知识载体的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