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中山医院张教授
随后几天,因为反流已经被控制住了,食管以及各个脏器不再被胃内容物给腐蚀,再加上各类药物的使用。
(陈棋空间里可有一仓库进口药呢,关键时刻当然要拿出来使用了。)
吴阿狗的病情迅速被控制住了,贲门被修复,这种就属于“治本”,再加上内科的“治标”,内外科这么一上,病人恢复得越来越快。
半个月之内,吴阿狗体重增加了足足5kg,终于完全康复出院了。
出院那天,吴家人在医院门口放了足足一板车的鞭炮,还送了一面巨大的锦旗给了陈棋,可谓是给足了陈棋的面子。
走之前,吴阿狗紧紧握住陈棋的手,那真是眼泪鼻涕一大把。
原本以为是必死的结局,想不到峰回路转,通过一台小手术居然就给治好了(老百姓认为不剖肚子就是小手术)。
从此又能恢复健康,救人一命,还有什么比这死里逃生更让人感激的事情了。
“陈院长,谢谢,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的谢意。”
陈棋拿着锦旗早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阿狗叔,谢啥呀,咱们两家人就没必要说什么客套话来,将来两家多走动走动,可不要断了这情份。”
作为南方海边城市,湿冷就如同魔法攻击一样,哪怕人们穿得再厚,冷风也能透透层层布料,一直冷得深入骨髓。
陈棋以为在越中人民医院进行的这台内镜下胃折叠术只是在本院内引起轰动,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迅速就传遍了全省,甚至全国。
如果按照国内第一家内镜中心的标准,可以开展临床工作的程度,全套设备+手术室+培训费起码在几百万美元以上。
一进办公室,张教授就看到不少小医生围坐在那里,似乎争论得很激烈。
毕竟八十年代会捐钱的冤大头太少,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还不拼了命的薅羊毛,薅得跟葛优似的。
进门后全身都抖了几下埋怨道:“出那娘,今朝哪能嘎冷咯,冻煞塌了。”
张伟忠本来还不在意,可是越听越惊讶:“你们是说,这样一台手术,我们国内已经有医生使用内镜完成了?”
这天上班,12月的沪海市还是很冷的。
可惜内镜手术在国外也不是主流手术之一,会操作的医生不多,加之仪器昂贵,轻易不会让外人触碰。
但在这之前,国内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微创手术”可能会改变外科手术,并且在将来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国外的内镜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比较缓慢,仅仅是用于检查使用。
可惜八十年代,不只是基层医院财政困难,就算是中山、瑞金、华山这样的顶级医院,同样面临着生存问题。
“对了,你们知道做这台手术的医生叫什么名字吗?”
“对了,你们是怎么知道越中人民医院在做内镜手术?”
算了算了,慈善这玩意儿水太深,完全不是陈棋兰丽娟夫妻能玩转的。
“张教授,这台手术把腹段食管也延长了。”
所带来的影响,带给同行们的震惊,那真是无以伦比的。
毕竟陈棋这几年每年都会发表3篇左右的论文,全部都刊登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上,可以说论文这一块,如果算影响因子分值的话,陈棋绝对是国内第一人了。
他不甘心,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国内外关于微创手术的新闻,总想着怎么样才能找到突破口。
原本华国的历史上,一直要等到九十年代才引起微创手术,包括腔镜手术和内镜手术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中山医院的“胃肠镜中心”的确是成立了,张教授也成为了中心主任,可是使用的还是老式的仪器,主要用于检查用,并不涉及内镜手术。
“是呀,开什么国际玩笑,居然可以用胃镜做这么复杂的手术?”
张教授是一路小跑着跑进“胃肠镜中心”的,今天是他坐门诊的日子。
不要怀疑论文是否造假。
想到这里,张教授心里已经对陈棋这台内镜手术信了两分。
当年大清还没有亡,老百姓还梳着金钱鼠辫子,口称奴才的时候,人家欧洲人就已经发明了内镜,并且应用于医学上面。
“是啊是啊,张教授你觉得有可能吗?”
国外从1983年开始玩内镜诊疗技术,到如今的1988年已经足足发展了6年,技术创新,各类术式发了可谓是日新月异。
张教授放下外套,一边穿工作服一边问道:
“怎么了?一大早就吵吵上了,哪家医院在放卫星?”
进修回国以后,他也是极力主张自己所在的中山医院能引进内镜技术,成立国内第一家内镜中心,成为引领潮流的新技术开拓者。
与其叫内镜中心,不如叫“内镜室”
大多数医生还纠结于职称聘用、福利分房、加班补贴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之中,不能安心发展技术。
高调一些会被人骂成是作秀,是别有居心,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张教授听到陈棋的名字心跳猛地加速了一下,小医生们不知道,但他张伟忠都是知道的。
张教授却没有表现出不屑或者看不起谁的意思,城府摆在那儿,不会轻易说别人坏话。
关键是你捐出去的钱,最后……
电子内窥镜的发明,医生们才发现,原来我们不止可以通过内镜做检查,同样可以通过内镜进行各种小手术。
吴家也是多年经商的人家,家里有一辆普桑,陈棋和兰丽娟亲自送到医院门口,挥手先别。
张伟忠看着这张草稿纸,满脑子都是如何利用胃镜来完成这种手术,可是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出这种内镜手术应该怎么做。
对八十年代国内的穷医院来说,十几万人民币都舍不得花,何况是宝贵的外汇?
“行了行了,别感叹了,回去上班吧。”
然后这个培训费就是天价,人家一天要几千美元,这一个月培训下来没有十几二十万根本拿不下来。
关键是这位“陈理事”基本不按常理出牌,这些论文里面内外科都有涉及,甚至连寄生虫论文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