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人注目的是一位中年男子,男子专注的听着李策三人辩论,脸上丝毫没有困意。这是一个学习的好苗子,徐良山在心里如此评价西夏的大汗。
大汗没有注意到徐山长的目光,注意力放在三人对话的内容上。第一次见到如此精彩的辩论,恨不得激动的拍手叫好。
气定神闲与两位文官辩论的李策,形象在大汗的心目中愈发的高大。一个人的学问掩饰不住,听他说话可以知道这个人肚里有多少墨水,显然李策没有用全力。
看见皇上跟西夏人闲聊,显然没在认真听辩论的内容,李策在心里无奈的叹口气。元青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爱学习,若是爱学习,他愿意把一身的学问教给元青。
瞥见元青困的打哈欠,李策懒得逗两位文官,随口说了几个难度大的问题。见两位知难而退,笑着说出他的见解,“你二人这个年纪,能有这般学识很难得,为了读书付出很多吧。要想在学业上更上一层楼,需要不断的学习。”
两位文官佩服李策的学识,齐齐的鞠躬行礼。跟学问比自己高的人辩解,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
听见徐山长宣布胜者是李策,元青起身笑着说李策是学问深厚的隐士,安慰两个落寞的文臣,“两位莫要感伤,李先生比你们年纪大学习的时间久,只要你们不间断的学习,也能像李先生一样成为大学者。”
两位文官得到鼓励,笑着跟元青说感谢。打听隐士是什么人,得知隐士的生活理念,觉得李先生不是一般人。
大汗站在元青身旁,听到隐士两个字若有所思。西夏好像没有隐士,南齐历代都有隐士,这些人明明有满腹谋略,为何不出世做官呢,不做官留着一身学问有何用。
听了大汗的疑惑,元青笑着说人各有志,“隐士的出现跟当时的局面有关系,天下太平政治清明,隐士愿意为国效力。碰到昏庸无道的王朝,没必要和奸臣为伍,不愿效忠昏君的人会隐居山野。”
想想还有人性格喜静,元青开口补充说道:“有些读书人性格内向,不喜欢喧闹的城镇,喜欢安静的环境。他们有自己的坚守和选择,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活的透彻十分难得。人嘛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听了元青的一席话,大汗深有感触。一步步从皇子成为西夏的王,渐渐忘记了年少的梦想,忘记当初那个心怀大志的自己。身在一个崇尚武力的国度,做个文绉绉的王不能服众。
高兴的人是胡老板,为师父端茶倒水,夸李策学问高,“听到后面有些吃力,不懂师父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两位西夏人不简单呢,能坚持这么久。”
李策淡然一笑,鼓励胡老板慢慢学习,“贪多嚼不烂,等你学问渐渐提高,自然可以和旁人辩论。我带了一些藏书,你有空拿回家看,看的书多了自然有见解。”
胡老板开心的点头,真心觉得师父对自己好的没话说。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