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能代替的只有玻璃棚(2 / 2)

周宣说好,他知道很多顾客下订单,都喜欢先到他们窑里看一圈的,但他们家两口窑都停了,除了一些做坏磕坏的,那里什么也没有。

但他不多问,跟父亲说了一声就一溜烟跑出去雇车。一会儿一辆牛车来了,摇摇晃晃地,车夫正是上次送林桑回村的那位。

他也认得林桑,见到她就是咧嘴一笑:“大妹子,你是呀,还有周掌柜,都上来吧。”

林桑一见到车夫惯性肚子饿,但这次她没拿馒头,而是拿出四个碗口大的肉包:“听说还有些路,吃吧,边吃边赶路。”

没人推辞得过林桑,都拿着啃起来。

周宣一定要说自己人小,吃不了这么多,要掰下一半给他爹。他爹又说自己喝了茶不饿,让儿子多吃。周宣只好往袖子里塞,打算带回去给爷爷和堂姐。

这时候孩子真懂事啊,林桑拍拍他肩膀:“包子冷了就不好吃了,一会汤汁把你袖子都弄脏。你放心吃,我这里还有给你爷爷和灵儿准备的。”周宣脸红了,只好小口小口地啃完。

到了玻璃窑上,他一骨碌跳下车带着林桑参观起来。

“婶子,这是拌料间,后面就是烧玻璃的池窑,这里是吹管的地方,还有给玻璃退火的。”

整个窑不大,周宣带着林桑边转边介绍。这孩子,对整个工艺线一清二楚。陶窑也在不远处,他指给林桑看。

林桑随口问了句:“你们家陶器做得好好的,怎么会想到做玻璃?”

他还真知道,还老成地叹了口气:“前些年是做得不错,所以这附近的陶窑一下子多了起来,连瓷窑也有,我们的东西慢慢就不那么好卖,卖价也越来越低。”

原来是这样,周掌柜这才冒险引进玻璃工艺,想必花了大价钱吧。

周掌柜也是后悔:“这玻璃做出来第一批还行,后来睦州又涝又旱的,实在没有销路。早知道就老老实实做陶器了。”

天灾是一方面,但这技术宅周掌柜显然不了解市场。

林桑初来乍到,也不甚了解,但不管哪个时代,需求原理是一致的。她想了想道:“玻璃制品一开始受皇家和富人争相追捧,一来是瞧个新鲜,二来是物以稀为贵。”

这都是填饱了肚子的富人才有的消遣,受众群体非常狭隘。看刚才摊位上的成品就知道了,有一半是赏玩的工艺品。

其实在现代也有玻璃珠宝和玻璃艺术品,林桑去过威尼斯旅行,坐水上巴士参观过当地的穆拉诺玻璃博物馆,各种彩色玻璃的艺术品,在灯光下,有的比珠宝还美到你窒息。

但这玩意儿贵就贵在一个“稀”字,多了反而不稀罕了。何况还有真正的金玉珠宝在前,玻璃珠宝注定无法成为主流。

周书易频频点头:“我也是后来才发现,就算有富人要买玻璃贝、玻璃环,也是更喜欢西边国家来的那些。”

小众的同类型产品还遭到进口货的打击,怪不得了。

剩下一部分生活用品,看似面向大众,在这个时代却是个矛盾的存在。

“做杯盘碗盏虽然美观,但百姓要的是实用。玻璃太容易碎了,百姓用过一次就宁可选陶器,讲究的人家用瓷器。玻璃的实用性最低,价格却在两者之上,慢慢就不会有人再买。”

周书易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第一批货之后,就再也卖不动的原因。

林桑说:“所以我们要做不容易碎裂的钢化玻璃。”

<div align="center">

,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div>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