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后来,荀林父几经升迁,佐下军,始入六正。
“祖宗留下来的基业,断不可失!”
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智氏始祖智庄子的兄长。
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
见状,士吉射跟着向庆忌大礼参拜,一脸悲伤的神色说道:“吴侯,在下与中行子一般,愿为吴国上卿,请吴侯收纳!”
中行氏亦然,范氏也不例外。
如中行氏,跟智氏一般,出自荀氏,二卿祖上是同宗同源的。
昔日晋文公称霸,设三军三行,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
到商朝末年,豕韦氏归于唐国,改为杜氏,为唐杜氏……
万万使不得!
再者说,中行氏和范氏的封地,散落于晋国各地,但是主要的封地势力在于晋西北,与吴国并不接壤……
二卿所求的,无非是想请庆忌出面,维护他们的家族封地而已。
周成王灭唐后,迁之杜邑,时称杜伯。
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自此荀姓产生新的支系——中行氏。
这对于吴国而言,未必不是一种隐患。
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赐他“御龙氏”,后来一龙死,刘累将其制成肉羹献给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刘累再献。
晋国范氏,更是一大显赫的卿族。
“齐侯有长者之风,齐国更是东方大国,不可不敬,不可不敬。”
庆忌捋须一笑,虚扶了一下,让士吉射与中行寅站起身,然后缓声道:“汝二卿心向吴国,寡人心领神会。”
到赵盾逝世后,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
几乎每一个六卿,都是轮流把持国政,官拜正卿的。
公元前593年,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士会执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
刘累因惧怕龙死之事暴露,遂迁到中岳嵩山南侧的尧山(大龙山,又名石人山),在那里垦荒渔猎,最后卒葬于鲁县,刘累子孙后来便以刘为姓……
“以在下观之,当今天下,能真正统率诸侯,成就霸业者,非吴侯莫属!”
他这一次动辄大战,跟着诸侯一起伐晋的目的,只是在于打垮霸主晋国,将晋国这个庞然大物肢解掉而已。
庆忌闻言,故作思索之状,并没有马上答应下来。
这鞭长莫及的,吴国岂能要一块飞地?
中行氏和范氏,也不是会是真心投靠吴国,他们只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
吴国的附庸国有蔡、徐、钟吾等九个小国。
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次的黄池之会,天子致伯,诸侯之长虽是齐侯,但,他是名不副实的诸侯之长。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
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
说真的,并不是庆忌看不起中行氏、范氏的封地,以及二卿庞大的家族势力。
相传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龙,听说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就命刘累养龙。
真的投靠吴国?
“难不成是齐侯?”
显然,庆忌是不打算为士吉射与中行寅做主的。
其后几年,他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
对于霸主的虚名,庆忌的确是不太在意。
不可能。
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战功升为中军佐,执掌朝政。
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
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范蠡属于范氏的旁支,只是家道中落,据说其后裔刘邦还开创了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