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禅二十七部脉,二十六种病脉都在进行着一次梳理。可是!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陈南……依然没有感受到变化!这一次,他愣住了!前所未有的一幕。要知道,自己这可是专家级的脉诊啊!这已经超过了太多太多的人了。如果说专业级就是主任级别,那专家级绝对是宗师级别,坐镇一方的大佬。绝对是不逊色于这些院长的。可是!自己竟然没有感受到变化?这是怎么回事?陈南震惊了。说实话,系统带来的强大感让他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为什么会这样?陈南不信邪!暂停几分钟之后。陈南再次把脉。他闭上眼睛,眉心紧促。脉率再次传来!应指和缓,往来甚匀,这是一个绝对正常的脉象啊!缓脉,便是健康的脉象。亚健康都不会出现这种脉率的。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一息四至。欣欣然、悠悠然、洋洋然,从容柔顺,圆净分明!这分明就是正常的脉象啊?!怎么回事?陈南不信!休息片刻,继续来!此时此刻,周围众人已经欣慰的轻笑起来。李光明看着执着的陈南,没有吭声,执着是好事儿,不应该被笑。郑易复则是转身看着众人,瞪了一眼。房间了再次安静了下来。陈南闭目不语,内心细细揣摩。微于缓者,即为微,细于缓者,即为细,虚实长短、弦弱滑涩,无不皆然。芤革紧散、濡牢洪伏、促结动代,以缓为度!可是,患者并没有出现任何一种怪异的情况啊?就在陈南失望的准备放下手离开的时候。忽然,一阵声音在身后响了起来。陶训义呵呵一笑:“小陈!”“你别试了!”“再试,也试不出来的。”陈南放下手,好奇问道:“陶老,为什么?”陶训义深吸一口气:“脉诊,特别是三关六部脉诊,并非能看到所有的东西!”“血症不脉诊、痿症不从脉、偏正头痛不问脉论……很多疾病,这些都是诊断不出来的!”“你让开一下!”“我来试试!”说话间,陶训义便走了过去。对着男孩说道:“你站直了,然后放松!”说完之后,陶训义便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这是……陈南顿时瞪大眼睛。不在手上,而在脖颈之处。这是……人迎气口脉!陈南自然知道这种脉法,但是现在几乎没有人用了,只有那些民间中医偶尔使用。这是因为!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很多道医、藏医、以及民间高手都认为,人迎气口脉即结喉两旁人迎穴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穴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这是一套十分精妙的诊脉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武侠电影里面,有高手看病人伤势的时候,把手置于对方脖子处的原因。当然了……现代医学在心肺复苏的时候,也要观察颈动脉搏动。但是,这却不仅仅是颈动脉搏动那么简单。郑易复看出来了陈南的疑惑,说道:“这种人迎气口脉,现在使用的很少了。”“正常的人迎气口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讲究四正,六动!”“其实……手腕上,也有人迎气口脉。”“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但是,现在一般以寸关尺三关为准。”“所以,现在的医家,逐渐不去使用人迎气口为主要的脉诊办法了!”郑易复毕竟是经验老道见多识广的老专家了!人家见过的市面很多。但是,老人的话却让陈南幡然醒悟过来。或许……自己应该换个思路去诊治?想到这里,陈南豁然开朗起来。不过,自己终究是缺乏临床经验啊,虽然身上有宝库,但是遇事仍旧不知变通。这诊脉一路,绝对不是死的。而是活得!正如郑易复老爷子手扣少海,以求线索。陶训义老先生脖颈处寻人迎气海寻真知。脉诊!博大精深,自己……太过狭隘了。想通之后,陈南便不再说话,耐心等待这陶训义诊断。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所以没多久,陶训义便走了下来。但是此时!他的眉心,和刚才的紧锁,截然不同。他淡淡的对着郑易复和李光明说道:“我感觉到了一些异常!”“但是,却抓不住线索!”“毕竟,我对这人迎气口脉把握终究是差了火候!”郑易复连忙问道:“你把出什么来了?”陶训义面色凝重:“我只能感觉中指处有所异常。”“但是……具体我却找不到原因所在。”郑易复深吸一口气:“中指为人候脾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