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众人都纷纷看向陈南。杨鸿年笑着说道:“小陈,你是怎么想的?”“患者是一个什么情况?”陈南认真说道:“患者并非血瘀证。”“望舌要看舌质舌苔,同样也要注意舌态。”“患者舌颤抖,不居中,这是因为有内风!”“而舌质晦暗,舌苔薄白,脉象上盛下虚,弦紧沉迟,这属于肝风内动,阴阳失守。”“并非是气滞血瘀。”此话一出,陈南相当于彻底否定了刘泉之前的诊断。刘泉闻声,脸色瞬间拉胯下来,像极了一个口癖患者久治不愈面肌塌陷的样子。赵建勇则是根本没有回头看陈南一眼。而杨鸿年却眼睛一亮,陈南刚才的一番话,似乎点到了杨鸿年的最敏感的那一个点上。瞬间通透了起来!肝风内动!杨鸿年作为科主任,虽然是庸才,但是也是有能力的。这个社会,能站在高处的人,绝非偶然或者巧合,他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杨鸿年也不例外。杨鸿年师承三晋名医陶老陶训义,晋省中医药研究所之前的老所长,对于脉诊有着独特的研究。所以,杨鸿年的脉诊水平是有的。他在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这不是一个瘀血证患者该有的脉象,上实下虚,内有虚风啊!只是,杨鸿年很好奇,陈南是怎么发现的呢?他的脉诊,竟然这么厉害?要知道!脉诊传承,是中医传承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全凭悟性和经验的积累。缺一不可!陈南才多大?能有多少临床经验和心得感悟。不对!忽然,杨鸿年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陈南的爷爷,是陈景亭啊!这也是源城民间名医啊!就连自己老师陶训义,也经常对陈景亭赞不绝口。果然,世家还是有些东西的。也难怪陈南有傲气。此时,刘泉正要辩解说话。而杨鸿年直接一个沉默技能打断对方施法,对着陈南说道:“详细说说!”“包括治疗方案!”刘泉瞬间愣住了。杨鸿年的沉默技能直接把他打的晕乎乎的,竟然还有晕眩效果?!甚至,一口75年的陈年老气差点没上来给憋死。陈南见状,没有在意,反而趁机施法,决定把刘泉一套技能带走!于是,陈南说道:“我觉得,我们不能使用陈旧性的思维和固化的思想去使用中医!”“中医,是辨证论治,并非辨病论治!”“并非所有的脑挫伤患者,都是瘀血证,我们应该根据患者情况,重新思考患者的主证!”说道这里,陈南用自己的中医思维,认真分析和解释起来。“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人身健康时,体内阴平阳秘,气血调畅。人体之阴阳气血升降有度,运行有序,协调均衡,则头脑清宁而灵敏觉知。一旦头颅为外力冲击,则巅中气血混杂,阴阳淆乱,清气不升,浊邪上干。阴火随冲气乘机潛位,肝阳胆气由是亢逆,逆扰于上则目眩头晕,化风走于四末则振掉而不利于行,犯胃则呕恶,旁及五官则耳、目、口、鼻、舌为之失灵。《内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既化风逆上,阴阳失于维系,则真阴失固。且肝阳下吸肾阴,则阴伤更甚矣!”说道这里,陈南停顿片刻。而此时!杨鸿年却被陈南的这一番话说的如痴如醉!甚至,俨然有一种说到了心坎上的感觉。陈南对于患者的分析,十分有道理。而且,这还是一个新的思路。是和以往认为脑挫伤患者血瘀证截然不同的诊疗思路。是一种打破了常规治疗方案和一些专家学者理论的方案。但是!偏偏这种方案,有理有据,言之有理,让人听了感觉不由心悦诚服,最起码也值得深思。而一旁的何端康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没错!就是陈南说的这样。陈南的分析,同样让他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刘泉却眉心紧皱,想要说话,但是……没有机会,沉默技能的效果依然没有过去。他只感觉自己的血条正在不断减少。内心怎一个“草”字了得?!陈南缓了口气,继续说道:“所以!我认为,治疗之法首须潜阳降逆!然真阴已伤,倘若不滋填根本,欲潜其阳而阳终不潜,欲降其逆而逆必难降。所以,单纯的滋补,是不可行的。需要重镇降逆的同时,进行滋补肝肾。据于此理,我认为,治疗之方当以“镇肝熄风汤”最为合宜!”陈南的这一番话,让现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中医是什么?是辨证论治!而辨证论治的基础,是望闻问切的诊断。显然,陈南的诊断,和他的病机分析,甚至是诊疗思路都十分契合。往往,辩证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细节处,来决定成败。陈南的这一番话,让现场众人都开始思考起来。杨鸿年内心其实已经认可了陈南的想法。甚至,他脑海深处,都开始滋生一种重新审视自己和陈南关系的冲动。但是!刘泉这个时候,直接反驳道:“我不认可!”这一次,刘泉也吸取了上次赵建雄被陈南拿捏的教训,有理有据的说到:“大量典籍、病案,以及现在脑病领域国医大师徐爱文先生都认为,脑震荡、脑挫伤和脑裂伤等均为瘀血证。”“毕竟,脑挫伤以后,脑组织中有大量的淤血,导致神经水肿坏死。”“这是符合现代医学思维的一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黄帝内经》中瘀血学说中同样也有相关记载,《伤寒杂病论》、宋代《局方》、金代李果《医学发明》……等都有相关记载。”“你凭什么这么肯定的认为,自己的思路和理论是正确的呢?”“难道你觉得,自己的能力,最够开宗立派?还是说可以重新修改指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