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翰林司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更主要的是越来越用心。”“五日之后的端午之日也有朝会,不知那时是否会进粽子呢?唉,想了也是白想,本来也是我等参加不了的朝会。”听了这话,岑姓官员便安慰同伴,同时也是自我安慰道。“许是不会做粽子的,那东西瞧着怪麻烦的。”哪怕是不近庖厨的贵公子,也知道每年端午家中为了做粽子大费周章的,又割叶,又泡米,好像不好包,还要费时煮。更重要的是,吃的时候,需要自己解绳剥开,淋淋漓漓、黏黏腻腻,并不适合朝臣们,更与翰林司一贯追寻的便于入口的准则不符。然而,他们都猜错了。端午这一日朝会,翰林司送的吃食真的是粽子,而且足足有五种口味。第136章黍米粽、马失前蹄“三样甜粽,黍米粽、蜜枣粽,还有豆沙粽。另有两样咸口,分别是芋头肉粽和香菇腊肠粽,请问大人需要什么?”——冷不丁被这样一问,顾渊直接愣住。眼前的女官姿态端正,敛容息气,只在那宛转蛾眉稍,挂了一份恰到好处的笑意。顾渊这才想起来,她还挺面熟的。好像最近几次朝会,皆是由这位女官为他送上饮食。看来翰林司做事,越来越井井有绪了。顾渊这一走神,就没听全虞凝霜报的粽子口味。而且粽子黏腻,不好克化,他本来也不愿意在这大清晨吃。但是……近来翰林司手艺确实脱胎换骨,常有惊喜。抱着起码尝一尝的心态,他便回了一句“一个黍米粽即可。”虞凝霜应“是”,请顾渊稍等,并将一碗助消化的山楂红茶先放在他的手边,便脚步轻稳地离开。面上不显,虞凝霜心中却对这位顾大人的审美狠狠表示赞同。虽然说正是她带着手下开发出十几种花里胡哨口味的粽子,又在其中选出五种今日供应,但其实在这些节日饮食上,虞凝霜偏好传统而质朴的口味。粽子中她最喜欢的,就是那极简的天然美味——金黄的黍米粽。黍米即是大黄米,和小黄米不同,黍米天然带粘性,粘度和糯米差不多。虞凝霜问完顾渊,一路上又问了几个大人的“点单”,直到手中一托盘山楂红茶都送完才回到长案前,准备起了粽子。只见那长案上整齐排列着五个温桶,每个大概是一人合抱的尺寸,其中装盛热水,浸着五种粽子保温,以不同颜色的绑线区别。虞凝霜拿起一个绑着黄线的,轻轻甩了甩水。这粽子包得形状紧凑,比平常粽子小了两圈,拿在手中只觉得其质感又沉稳,又柔软,如同一个小巧的礼盒。她长指翻飞,转瞬间粽子就被完美剥开。它像是一个金砂铸成的小小金字塔,“啪嗒”一声掉落到白瓷小碟上。黍米颗颗饱满,粒粒金黄,软糯的粽体还依依不舍地和粽叶牵连着缕缕的透明黏丝,因此每一粒细腻的米粒都被润得熠熠生辉,好似在散发着温暖的光辉。顾渊那边,刚一勺一勺喝了小半碗山楂红茶。因为山楂的加入,茶汤中融入了非常细腻的果茸和果胶,所以不再清澈,质感有些朦胧,倒也是别有美感,像是半透不透的红褐色软纱,迤逦起伏着、打着圈儿荡在碗中。味道更是甚好的,因虞凝霜添了适量的麦芽糖,喝起来酸酸甜甜,开胃暖腹。顾渊刚放下碗,虞凝霜已经将粽子送来。金黄的黍米粽本来板板正正,每一个角都是尖尖的。装盘之后则被她用粗棉线一绕、一勒,如此反复,均匀分割成几段方便食用。整个过程极快极准,粽子还在冒着白润的热气,刚出锅似的。这倒是出乎顾渊意料。他以为翰林司是将粽子剥好了再拿过来的,到时难免干硬,这可是黏糯之物的大忌,吃到他这幅衰老的肠胃中,就像是坠下一块圆鼓鼓、沉甸甸的石头,几天都克化不了。也是因此,他才只要了一个粽子,现在倒是有些后悔了。刚才无意间,他看了一眼那女官如何准备粽子的。只见她手法熟练,样样保证精致整洁,水淋淋的粽子拎起来,软趴趴的粽叶剥出去,却半点黏腻的汁水也没滴落到盘中。剥好的粽子边上,只有配的一小撮研细的砂糖。顾渊还注意到,如果有人要的是咸味粽子,边上就会配两片鲜嫩的薄荷叶,用于含在口中清新口气,当真是贴心不已。那女官一路走来,一碟接一碟,将不同的粽子递给不同的官员,没有出半分错漏。翰林司其他人也都与她一样行事。于是很快,殿中官员就都拿到了自己心仪的粽子。对于那些打盹儿假寐的,自然不会特意将他们吵醒,而是只放上一枚蜜枣粽、一枚芋头肉粽。以这一甜一咸两种最经典、最平和的口味尽了心意。说起来,顾渊也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的错觉,他总觉得近两个月来,在待漏院打盹儿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