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休,但成为女帝 第124节(2 / 2)

诸将郑重点头,谢墨压低声音,郑重说道:“我知道雨天浪急,将士们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可寿春的兄弟还在等着咱们,咱们今夜一定要过去。我最后问一遍,哪个队伍还有困难?若有困难,便先退出去,不要影响第一波冲锋!”

回答他的是异口同声的“没有”。

“好。”谢墨环视诸将,“回去安排吧,一刻钟后,我与甲队一道渡河!”

当洛涧西岸的北秦军队陷入酣眠之时,谢墨已然带着勇士,幽灵般地靠近洛涧东岸。

暴雨还在继续,洛涧水流湍急,直冲得人要倒在水里。

谢墨眼神示意,让众人紧紧挽着彼此的胳膊,艰难地在波浪中保持平衡,以尽可能小的动静,朝着对岸淌去。

第181章尽忠

借着这场磅礴的大雨,谢墨和甲队的将士们,终于趟过汹涌的河水,艰难地到达了对岸。

暴雨增加了一切战争行为的不确定性。

将士们的衣服湿了个透,湿冷的同时,更是增加了不少笨重感。

他们的头发紧紧贴在脸侧与头皮,视线也因雨水而受阻。

当将士们的双脚离开澎湃的河水,踏上西岸泥泞的土地,几乎瞬间便体验到了“泥足深陷”的感觉。

好在,这一切不仅发生在他们身上,也平等地降临于北秦士卒。

暴雨不仅阻隔了视线,更是影响了箭矢的轨迹。

除了少数几个神射手外,其余人根本无法利用箭雨阻拦谢墨等人的前进。

尽管有将士被河水冲走,但甲队还是以一个较低的伤亡率,成功到达对岸,开始架设铁索桥。

北秦哨兵见此情状,立刻吹动号角,集结军队迎敌。

对于许多北秦士兵而言,猝不及防的突袭,原已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更何况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战斗。

黑夜与大雨遮挡了视线,他们根本不清楚来了多少敌人,只知道身边不断有人倒下。

作为一支不远千里南征的外族军队,他们实在不习惯江淮间这样的大雨。

郗归曾命令北府军,在平日的演练中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战场,也曾模拟过夜间抢渡的场景。

平时的训练终于在真正的战争中派上了用场,将士们虽说打得艰难,但却依旧占据上风。

反观北秦军队,很快就呈现出了颓势。

当越来越多的将士成功渡河,北秦人开始仓惶地向西边逃去。

暴雨渐渐停歇,天色也开始转明。

这本非适合行路的天气,可求生的本能还是驱使着他们狂奔。

谢墨留下一半人手收拾战场,守卫洛涧,阻止北秦人继续由淮北经洛涧入扬州,自己则带着另一半将士追击北秦军队。

北秦人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他们气喘吁吁地跑了许久,可迎面而来的,却不是自家的友军,而是察觉动静后,自峡山口东进灭敌的何冲所部。

东西夹击之下,这支原本拒守洛涧的军队,很快便全军覆没,步了寿春与峡山的后尘。

这三战,共剿灭北秦军队七万余人。

另有不少士卒自寿春西城门外仓惶而逃,逃亡过程中,又因踩踏、火并等故,增添了不少伤亡。

谢墨与何冲会师后,确认寿春至洛涧一带已然通畅,何冲所部携带的粮食,也解了寿春缺粮的危局。

他沉吟一番,决定返回洛涧,带一半人马,自西向东,清理先前从洛涧进入扬州北境的秦虏。

当谢墨与自东向西追击秦寇的朱庠会合之时,扬州北境的四万秦虏,也被渐次消灭,就连流匪也被统统清剿。

至此,从建康到寿春的道路与通信,已然全部畅通。

接下来的几日,对于郗归而言,堪称捷报频传。

除了中部战场外,东边的彭城始终坚守徐州北境,甚至主动出击、以少胜多,牢牢将一支北秦军队牵制于此。

西边,北秦仓促成立的水师,终究难与当年的王浚相提并论。

自巴蜀二下的水师,不出意料地被桓氏拦在了上游。

数日激战之后,桓氏竟越过大江,收复了襄阳!

除此之外,薛蓝与潘可率领的女军,也一路隐藏踪迹,抵达了符石位于项城的大营。

她们于深沉的夜色下穿行,凭借敏捷的动作与默契的配合,用匕首悄无声息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哨兵。

女军渐次进入营地,按照先前在山上观察到的那样,分组狩猎敌将,焚毁北秦粮仓,放走秦军战马。

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直到甲队接近中军大营之时,忽有一支利箭,挟着风声呼啸而至。

潘可敏捷地移动身体,躲过了箭矢。

女兵们默契地卧倒,迅速观察周围的情形,互相交换着眼色与手势。

一个又一个火把燃起,照亮了这一片区域。

沉重的脚步声,意味着她们这支小队,已然陷入了敌人的包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