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会儿,才放到了大书案上。
杨宜君休息了这么会儿也足够了,转身从书橱里翻出好几卷书,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这都是和训诂学有关的。她如今还在准备《正义杂说》呢,每日这上头的功夫不能放松。中间觉得累了,就练一会儿字。
她学的是褚遂良的字,家中有许多相关法帖,最珍贵的是一本《雁塔圣教序》的拓本,一本《大字阴符经》的摹本——拓本虽然只是从原碑上捶拓下来的,但也要看品质!杨宜君所得的这拓本应该是盛唐时所拓,当时《雁塔圣教序》并未经过多少次捶拓,再加上拓的十分用心,所以墨迹精光,字字光彩照人,是拓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杨宜君得到这拓本花了二十贯,以古代书法大家的碑拓来说,也算相当。但问题不是价钱,问题是这种东西常常是有价无市,可遇不可求!
至于摹本,则是杨宜君的外祖父周革一位好友所临摹的。人家学的是褚遂良的字,名气颇大,家中还收藏着《大字阴符经》的真迹,从小临摹到大!临摹所得,可比外头一般的摹本难得多了!而这份摹本也算是人得意之作了,若不是有外祖父的关系在,杨宜君是不可能得到的。
至于褚遂良其他真书法帖,杨宜君这里颇为齐全,只是再没有这两本那么珍贵的。
读书、写书、练字、家常闲事,又过了数日,杨宜君发现自己书房里用于临帖练字的白纸用尽了,这才有这些日子第一次出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百媚千娇》 第25章(第3/4页)
“入秋后做了应时衣裙,平日娘子不出门,只穿家常衣裳,这些衣裙竟是只能压箱底了。”杨宜君要出门,平儿十分赞成,立刻就取来了稍厚一些的新衣,叫宜君出门好更加光鲜。
杨宜君换上一件鹅黄色交领衫子,露出里面的白绫中衣领子,下身束着菡萏色裙子,又加了一件丁香色披帛——裙子束的偏高,这是如今时兴的样式。
相比之下,发式就家常多了,只是简单的同心髻,而不用任何珠宝。发髻系一条红绢发带,一侧插戴了两朵木芙蓉,分别是粉色的和白色的。清新淡雅,有天然去雕饰之美。
杨府所在的崇仁坊虽然不在闹市之中,但也是遵义城中的好地段,周围尽是本地好人家,所以只在坊外便有定位偏向高端的集市。其中最多是做饮食生意的,除此之外,也有卖首饰的、卖绸布的、卖文房用具的、卖香料的,等等,不好尽数。
所以买纸的杨宜君并没有骑马坐轿出门,而是带了晴雯一个,两人步行着往外去了。
杨宜君今天出门,说是为了买纸,但更多还是读书倦了,有出门走走看看的意思。不然只是练字用的纸罢了,随便差遣门外哪个小厮去,不能得?
今朝是个晴天,虽然几场秋雨下来太阳已经没有了初秋时的力量,晒在人身上暖意大过炙烈,但杨宜君还是戴上了帷帽,保护她皎洁的肌肤。一路走着,倒不急着去卖文房的铺子买纸,不然带着东西也逛不尽兴。
她一路散步一样,看看街景,听听生意人说话。过了一会儿,快到中午了,才找了一家挨着文房铺子与书铺的酒楼歇息。她打算中午不回去了,就在外面吃饭。
才被酒楼小厮迎进去,杨宜君就听到大堂中有人高声道:“果然是边陲蛮夷之地,所谓‘青年才俊’,便是这个样子?哈哈,若是在吴国,你们这等的,只不过是比睁眼瞎略强些罢了!”
杨宜君隔着帷帽的纱帘看去,只见许多人围在一起,中间说话的是几个像是外地人的读书人,他们对面同样站着几个人。还是杨宜君的熟人,有令狐熙、韦成吉,以及两个杨家族兄,他们此时的脸色可不大好。
“这是怎么了,竟有与平日不同的热闹么?”杨宜君见情况不对,一边揭去帷帽,向前走去,一边曼声道。
此时酒楼大堂中的焦点只在相对站着的几人身上,原本对于外头新进来的人是无人理会的。但就在气氛紧张时,这样随意,甚至有些怠惰的女声却像是一缕清风吹散了乌云,让人不得不在意,下意识循着声音看了过去。
令狐熙等人看到杨宜君就是眼前一亮,忙道:“十七娘来的正好,这里有几位吴国才俊,只说我们播州无人要我来说,他们是托大了,只赢过我们几个无名小卒就敢这般狂妄!不若十七娘你来试试他们的成色。”
一边又转头对几个南吴读书人道:“十七娘虽是女子,却有‘才女’之名!你们赢我们几个无名小卒怎么能说播州无人?先赢过十七娘,我等才服呢!”
南吴读书人看到杨宜君的第一眼也愣住了,到令狐熙说话,这才回过神来。然而就是这样,神色之间依旧有些神思不属。
其中一人忽然道:“杨十七娘?‘纤云弄巧君’?”
这人显然听过宜君在蜀地所作的《鹊桥仙》只能说,任何时候都是流行文化比正经学问流传的快。
杨宜君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轻轻颔首,肯定了这事。
今次的事情也挺简单的,就是游学的外地士子看不起播州,看不起播州人,便找了这边的读书人‘踢馆’。现在如此嚣张,显然是踢馆成功了。
杨宜君倒不是爱出头,但她和令狐熙的关系其实还不错。再者,无论播州怎么样,都是她的家乡,她自己也认为播州是边陲之地,相比起中原河山、江南膏腴、蜀中风流都远远比不上,但这种话她自己可以说,别人却是不可的!
特别是还这样狂妄、这样轻蔑。
这是杨宜君插话,并尝试涉足其中的原因。
杨宜君走了过去,令狐熙他们让开了位置,杨宜君便与南吴的几个读书人相对而立了。不过她没有一直站着,而是叉手行礼之后便坐下了。其气度随意与人不同,隐隐有一人压倒对面之势。
但对面的读书人并没有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宜君的美貌冲击下,他的感觉都有些迟钝了。
等宜君坐下,领头的那个良久才笑道:“在下此前言语有失播州有娘子这般人物,便是只一个,也是钟灵毓秀之地。”
这话本是称赞的好话,至少单对宜君来说是如此。但此人语气轻佻,看着杨宜君的目光也有挑逗之意——要说外地来的读书人杨宜君见得不多,可这样的男人就见得太多了,第一感觉其实不是生气,而是好笑。
末了,还有点儿让对方好看的意思。
“这样啊小女的感觉倒是不同呢,原本以为江南是膏腴之地,养出来的士子多是文雅君子,如今见了几位才觉得不像。狂妄之色浮于外,谦和内敛都不见,读许多圣贤书,原来就是为了趾高气昂,说人不是的么?”
“说来,旧唐以前,江南也叫中原人看不上,视作徯蛮之流,以‘貉子’呼之,当初吴人如何不满这等蔑视?如今才得多少年,吴人便有这样声口,也是变得快了。”杨宜君伶牙俐齿,说的对面脸色可不好看。
换做任何一人,这都有些找打的意思了,但因为是宜君,对面竟也忍下了。只是道:“娘子太刻薄了,本就只是读书人争先竟比罢了世人都爱争胜,好胜之心不可避免——若是娘子心里觉得我等逞胜不妥,也要赢过我等再说。”
若不能赢,说这些话,也就是耍嘴皮子罢了。
这几个南吴的读书人显然对自己很有信心,他们在南吴时就是有名的才子,对外说吴国才俊并不是自抬身价。而宜君,虽然是播州才女,甚至有作品让他们自叹弗如,但‘才学’可不单是写诗作词!
根据他们的经验,闺阁女儿常有写诗作词不让男子的,但真正做学问,功底深厚的却是少见的多!这是因为,男子读书是‘事业’。而女子读书,在不做睁眼瞎之外,都是‘爱好’,写写诗词多浪漫多轻松,相比之下深刻钻研学问就是另一回事了。
他们并不觉得一个小地方的才女,真能赢过自己。
杨宜君却是一点儿也不担心结果的样子,只不慌不忙道:“固所愿也,敢不从命?”
“小女与诸位公子争先竟比也可,只是不知如何比?”
几个南吴士子互相看了一眼,然后领头的一人才道:“说来也公平,是双方各出一个竟比之法,然后互相出题,两局后看胜负。”
不是一局定胜负,还是为了防止一方出题,显得不公平。
杨宜君对此没有意见,便点头认可了,对对方说道:“既是如此,公子们来者是客,便先出题罢。”
“你一个对我们所有?”南吴士子们发现了问题所在。
杨宜君笑着摆摆手:“公子们赢过小女再说罢!若是赢过了,自然可以说小女狂妄自大,若是不能赢过——小女一个都赢不过,还说什么其他?”
就是再对宜君有好感,这几个南吴士子也要生气了,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您现在阅读的是<a href="http://www.cz4g.com">才子书库网<a/>www.cz4g.com提供的《百媚千娇》 第25章(第4/4页)
然而他们觉得侮辱是他们的事,在酒楼二楼看到这一幕的高溶只觉得有意思——高溶没有想到自己再来播州,几天之后竟会在街上见到这位‘杨十七娘’。相比起巧遇带来的惊讶,杨宜君这般伶牙俐齿、不让于人,倒是不值得稀奇了。
他早知道她是个极特别的小娘子了。
高溶轻笑出声,和他一起的年轻公子看了他一眼,挑了挑眉。
“在中原倒是少见这般小娘子呢。”这年轻公子含糊道,也不知是在说杨宜君的表现,还是在说她的容色——看起来像是在说表现,但这年轻公子其实不觉得这样耍嘴皮子有什么厉害的,只是小娘子不知天高地厚罢了!他刚刚也见了那几个南吴士子的表现,确实是青年才俊!在洛阳也是拿的出手的才子了,这可不是一个所谓‘才女’就能敌得过的。
不过,有一说一,即使是在洛阳,在他那些以美貌著称的姐妹中,他也没见过这样美丽的小娘子。因为这美丽,那样的不知天高地厚也显得可爱起来,只当是小娘子年少不知是,调皮懵懂多过了无知自大。
这年轻公子姓赵,名‘祖光’,父亲与高溶的母亲是堂兄妹,两人是表兄弟的关系。与此同时,这赵祖光还是高溶的帮手,最信任的人之一。现在高溶人在西南,是极少有人知道的,而赵祖光不只知道,还能来接应他——这在当下境况里,其实就是高溶将一半性命交到了赵祖光手中!
不然的话,赵祖光只要向某些人透露一点儿,又或者被人买通动摇,高溶就得面对防不胜防的暗杀。
“不是少见,是从未见过。”高溶看着楼下大堂的情形,低声说道。
这会儿,南吴士子们已经定好这一局比什么了。领头那士子昂然道:“做学问之事,灵气最重,但记性却是基本!记性不好,如何能满腹诗书?那许多经典,如何能倒背如流?今日不比别的,就比这记性!”
说着推出他们中的一人,正是之间叫破杨宜君‘纤云弄巧君’身份的那位,道:“这是子诚,少有神童之名,少时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他来与娘子比记性。正好隔壁便是书铺,便挑来一卷书,娘子读过一遍后,挑出篇章。能一字不差背出,娘子便胜了。尔后,娘子也以自己的法子考校子诚的记性。”
“读一遍便能背诵?”杨宜君轻笑一声:“说的好像谁要读两遍一般就如公子所言,去挑书罢!”
非常霸气,将原本有‘炫耀’之心的南吴士子也噎住了,真没想到杨宜君会这样回答。而且这个时候他也有些犯嘀咕了,听杨宜君的意思,总觉得这也是个能过目成诵的狠人啊——其实,‘子诚’能过目成诵也是十四五岁时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是他记忆力的巅峰,之前之后都再没有那样过了。
当然,比起普通人,‘子诚’的记忆力还是好到离谱的。
不一会儿,‘子诚’就从隔壁书铺挑了一本书来。他倒是没有挑《论语》、《诗经》这些读书人都要学的经典,这些经典都是要背诵的!虽然女子读书放松一些,但他想来杨宜君既然这样有信心,就算是有不知天高地厚的原因,她本人也该有点东西。
所以他挑的是一卷《唐书》,这卷《唐书》里面的内容都属于列传部分。
这样的史书,里面记载的东西大多数人都有点印象,但要说背诵,总不会有人提前背诵过。
杨宜君见是《唐书》,挑了挑眉,没有多做表示。只是接过这卷书,从头翻阅起来,她看书很快,一目十行,不多时就看完了,将书掷在身前桌上,对对面的人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公子尽可考校了。”
【请收藏才子书库网,www.cz4g.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